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的门类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 .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 . 在“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前,中国画就已经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 . 作者认为,“古人称春游为踏青”主要是因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春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B . 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 C . 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D . 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 B . 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C .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色”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D . “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青青,故有此称。
  • 2.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过脚踝的积雪抚平森林崎岖的地面,使之变得凹凸有致。太阳出来了,雪地从一片柔和的白,变作成千上万个明亮刺眼的光点。如果你用指尖挑了一小块闪亮的雪花,放在太阳光下,会捕捉到每片雪花上细微的装饰物,揭示出那些完美对称的臂形、针状,还有六边形的结构。

    如此美景,是如何诞生的呢?

    1611年,约翰尼斯·开普勒在解释行星运行之余,抽出时间来思考雪花的奥秘。令他尤为不解的是雪花六条边的规整性。他说:“必定有某个确定无疑的原因,要不然,为什么无论何时雪花降落,其初始结构都无不呈现为六边形小星体形态。”开普勒试图寻找一个既遵循数学规则又符合博物学模式的答案。他注意到,蜜蜂的蜂巢与石榴种子的排列方式,都是六边形。这或许反映出几何效率。然而,水汽既不是像石榴籽那样被挤成一圈,也不是像昆虫巢穴那样被搭建而成。因此开普勒认为,这些生物界的例子无法揭开雪花构成的成因。花朵和很多矿物并不符合六边形规则,这进一步冲击了开普勒的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也能组合成精妙的几何图形,如此一来就排除了纯粹几何的可能性。开普勒沮丧地结束了他那篇论文,未能瞥见知识冰宫大门外面的景象。

    如果他认真考虑原子的观念,或许就能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原子观念源自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在开普勒那个时代,17世纪早期的科学家大多已经对这种观念失去了兴趣。到17世纪末,原子论重新流行起来,教科书和黑板上四处舞动着小球与小棍的美妙组合。现在,我们用X射线轰击冰块来寻找原子,从中发散出的射线类型,揭示出一个比人类日常生活尺度微小一千万亿倍的世界。我们发现,氧原子呈锯齿状分布,每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拴在一起。氢原子一刻不停地运动,同时放射出电子。当我们深入分子层面,从各个角度观摩分子的规整性,我们发现,原子的排列方式正如开普勒的石榴籽一样!雪花的对称结构,正是从这里开始。水分子的六边环一个叠一个,始终呈现为六边形结构。氧原子的排列不断扩展,达到人眼可见的尺度。

    冰晶形成过程中,又会给雪花基本的六边形结构增添各种不同的装饰。温度和空气湿度决定着最终的形态。极寒冷干燥的空气下,将会形成六棱柱形雪花。南极覆盖的雪花就是这类简单的形态。随着温度上升,冰晶笔直的六边形大厦开始动摇。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弄清这种不稳定性的肇因。看起来,冰晶边缘某些地方的水汽似乎比其他地方凝结得更快。空气状况的细微变化,对冰晶的增长速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极其潮湿的空气中,雪花的六个角将会延伸出宽臂,这些宽臂随即转变为新的六边形平面。若是空气足够暖和,则会长出更多的附属物——星体上又多出几条臂。其他温度与湿度的组合,会促使形成中空柱状雪花、针状雪花,或是表面凹凸不平的片状雪花。随着雪花的降落,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这时空气中温度与湿度会发生无数细微的变化。没有任何两片雪花经历的是完全一样的过程。对于这些各不一样的历史事件,独特性就体现在每片雪花独一无二的结晶形式上。由此,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叠加于冰晶形成规律之上,构成秩序与变化之间的张力。正是这种多样性令我们赏心悦目。

    (摘编自乔治·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熊姣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普勒用生物界实例对雪花呈六边形原因进行解释最终失败,但不掩他遵循数学规则又重视博物学模式研究的科学精神。 B . 用X射线观察冰块的水分子结构,会发现原子的整体排列方式呈六边形,这可以用来解释雪花呈现六边形结构的原因。 C . 水分子始终呈现出对称的六边形结构,通过氧原子的排列不断扩展,渐渐就可以生成肉眼可见的雪花结晶的形状。 D . 水分子内在结构的秩序和历史事件的变化之间的张力让每一片雪花结晶的形状各不相同,呈现出令人陶醉的冰晶之美。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描述了一幅充满魅力的雪景,引出开普勒探究雪花形成原因的话题,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水汽不像石榴籽那样被挤成一圈,它并不遵循数学规则的排列,这让开普勒否定了用纯粹几何学揭开雪花构成原因的推断。 C . 作者列举不同温度条件下雪花呈现的不同形态,如六棱柱形雪花、中空柱状雪花等,是为了证明雪花最终形态与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关。 D . 科研可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索,本文对雪花多样性成因的探讨,呈现出现实世界与科学视野下原子世界的辩证关系。
    3. (3) 请结合原文,简要梳理影响雪花冰晶形态形成的关键因素。
  • 3.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他有聊天的天赋,肚里有故事。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内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直用到现在。

    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一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一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为《厨师的书法》,写厨师不言其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老余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没有了,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C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又采用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叙述,有亲切感、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 D . 结尾“道道菜都好吃”与开篇形成呼应,既突出了老余高超的厨艺,也有对他人生态度与境界的赞美。
    2. (2) 第三自然段说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作用是什么?
    3. (3) 老余为自己的饭店改名为“途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途中”包含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十年丙申 , 六月,侍中魏征屡以目疾求为散官,上不得已,以征为特进,仍知门下事,参议得失。长孙皇后 , 十一月葬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注】 , 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秋》曰,‘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说,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十一年,上作飞山宫。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至显仁宫,有官吏以缺储特被谴者。魏征谏日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苛场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因谓长孙无忌等曰:“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得犹嫌不足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注】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待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B . 魏征谏日/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C . 魏征谏日/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D . 魏征谏日/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丙申,天干地支的一个组合,用于纪年,干支纪年时往往可以和皇帝年号连用,还可用干支纪月日时。 B . 门下,即门下省,是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长官为侍中。 C . 崩,指帝王或者皇后的死,另外,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士死叫“卒”,庶人死叫“死”。 D . 陛下,本来指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下见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深得唐太宗信任,魏征因为眼睛有疾病而请求改任为散官,唐太宗不得已便答应了魏征,任命他为特进,仍负责之前的事务,议论朝政得失。 B . 唐太宗十分怀念长孙皇后,为了能够望见长孙皇后所葬的昭陵,专门在宫中修筑高台,还邀请魏征一同观望,魏征因为目昏,把昭陵看成了献陵。 C . 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有人进言说很多三品以上的大臣轻侮魏王,太宗一怒之下,便召来三品以上的大臣责骂,此时,只有魏征义正言辞地进谏。 D . 唐太宗到显仁宫,有的官员因为缺乏储备而被责罚,魏征对此进行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首肯,并引发唐太宗的感叹,同是到这里为何今昔有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

      ②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

  • 5.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送别诗,堂弟宗一即将和诗人别离,首联“零落残魂”写出宗一为此悲伤黯然的心境。 B . 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洞庭,一南一北,山川阻隔,笼罩一层哀愁。 C .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D .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2. (2) 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 6.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适《燕歌行》中,“”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而“”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犯时的来势汹汹。
    2. (2) 《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
    3. (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    ),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可以_______________。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_______________”,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_______________”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_______________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奥秘。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然而能使不同因素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并将之冶于一炉 B . 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 C . 然而将能产生美感效果的不同因素冶于一炉,并使之浑然一体 D . 即使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等量齐观     起死回生     一贫如洗     恰到好处 B . 一视同仁     妙手回春     一贫如洗     绰绰有余 C . 一视同仁     起死回生     一文不名     恰到好处 D . 等量齐观     妙手回春     一文不名     绰绰有余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愈能把不类为类,也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B . 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愈能以不类为类。 C . 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D . 愈能由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
  • 8.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为期三个多月的全民关注的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在庆幸大象回归栖息地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惑,_____________?其实,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都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对它们而言,_____________。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大象智力很高,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_____________。

    目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及临沧等地。研究发现,该片区的亚洲象一直有迁移扩散的习性。野生动物进行长距离迁移取决于景观和环境条件的连通性。靠近林缘的农田地带为迁移的亚洲象提供了食物,是它们进行迁移的关键。本次的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至昆明,畅通无阻地进行新栖息地的探索,也归因于当地政府和各部门一路为亚洲象“保驾护航”,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这次大象北迁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象群数量增加,导致各种衍生问题的出现。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下·曲靖月考)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作文。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