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科考内容 |
宋初 | 诗赋为主 |
庆历—熙宁初 | 经术、诗赋、策论 |
熙宁—元丰 | 经术、策论、法律 |
元祐年间 | 经术、诗赋、策论、史 |
重和—宣和 |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
第一课 | 第二课 | 第三课 | 第四课 | 第五课 | 第六课 | 第七课 | 第八课 | 第九课 | 第十课 |
自重 | 改过 | 去伪 | 立志 | 御辱 | 恒心 | 坚忍 | 名誉 | 知耻 | 谦虚 |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材料一:里甲制是明初乡村的一个重要基层行政制度。明太祖倡导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里自治,形成国家法、村落法和家族法的三位一体格局。明中后期,里甲制难以维系,保甲制应运而生。成化十二年(1476年),湖北地区发生叛乱,流民激增,为了稽查盗贼匪患,有官员建议“凡五家立为一伍,十家置以为联,不许散处,立保甲之法”。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京物价上涨,南京兵部尚书湛若水建言责令保甲轮流赡养鰥寡孤独老人。天启年间,政府下令“各保置一木牌,书十里姓名男妇丁口,作何生业,不许留逃”。并且,是否被编入保甲成为衡量某人是否良民的标准,“不在乡约保甲者即系奸民,犯盗不准保救”。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自我制订规则、有效执行规则和开展自我管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参与选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村头"(庄因直领地管理者)、村规监督员等必须由村民选举产生。共同体内部“一切经过法庭”既是观念,也是实践,即便是领主与佃农之间的纷争也需要经过法庭并遵从法庭判决。这样的村庄共同体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地城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时间 |
交通工具 |
事件 |
1519-1522年 |
马车、帆船 |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
1872年 |
热气球、汽车、火车 |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 |
21世纪 |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一: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进步,加之国家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为他搜集藏书捉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订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在全国各地寻找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但直至1978年,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这为他们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