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衡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48分)
  • 1.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文献中对某一机构职务有以下描述:其一,守卫值宿;其二,侦察与逮捕;其三,典诏狱。这一机构是(     )
    A . 刺史 B . 通判 C . 锦衣卫 D . 知州
  • 2.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1940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和活动之权”。这一措施的贯彻(     )
    A . 意在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B . 旨在调动民众参政积极性 C . 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3.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下面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

    A . 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 . 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C .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 4.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下图是 80 年代某村委会宣传板,它见证了国家(     )

    A . 号召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 B . 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C . 以德治国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D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     )
    A . 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 B . 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 . 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D . 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
  • 6. (2024高二上·邯郸月考) 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这反映了(     )
    A . 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 . 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 . 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 . 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 7. (2023高二上·北京市期中)  阅读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国家

    立法情况

    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

    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越南

    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

    A . 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 B . 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编纂和修订 C . 《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D . 《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
  • 8.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
    A . 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 . 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 . 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 . 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 9.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A . 有利于旧贵族势力的壮大 B . 容易滋生官员的官僚习气 C . 导致资产阶级政权的丧失 D . 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 10. (2024高一上·南昌月考) 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A . 教育上学在官府人才辈出 B . 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 . 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D . 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开辟
  • 11.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第24条规定:“倘生命被害时,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这一规定( )
    A . 维护贵族利益 B . 体现平等原则 C . 蕴含人文关怀 D . 奠定立法规范
  • 12.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 . 实行了文化扩张政策 B .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C . 引领了世界文化潮流 D . 推动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 13.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记载:“夫文之弊,至于尚官;官之弊,至于尚姓;姓之弊,至于尚诈。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造成“官之弊,至于尚姓”的选官制度是(     )
    A . 世官制度 B . 科举制度 C . 九品中正制度 D . 军功爵制度
  • 14.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明清内阁比较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清代(     )   

    项目

    明朝

    清朝

    品级

    以大学士为正五品

    顺治朝定内阁大学士为正二品,雍正定

    大学士为正一品

    下设机构

    下设两房:制敕房、

    诰敕房

    下设十余个处理文本的二级机构: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副本房、批本处等

    ①内阁决策效率明显提升   ②中枢权力制衡机制趋于成熟

    ③内阁的权限远高于明代   ④内阁仍旧是重要的中枢机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5.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说明光荣革命( )
    A . 是一场保守的宫廷政变 B .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 使权力重心向议会转移 D . 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 16.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
    A . 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 . 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 . 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 . 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 18.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宰相。西汉时,宰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有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 19.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三、论述题
  • 20. (2024高二上·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悟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