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军事立法 |
2001年6月 |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
2003年5月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关于举行“联合—2003”反恐演习的备忘录》 |
2005年7月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 |
2007年8月 | 《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协定》《反恐专业人员培训协定》 |
2009年4月 |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2010—2011年合作计划》 |
材料一:“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
——摘编自苏霞、李静、吴毓祺:《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
时间 |
摩擦概况 |
初发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 |
5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拉开日美贸易摩擦序幕,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其中,围绕纺织品的厚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对美织品出ロ实行自愿限制。 |
频发时期(70年代—80年代) |
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美贸易战的领域亦从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投资、商业战例等方面。贸易战的结果,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ロ、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 |
——摘自《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到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材料:为了振兴安史之乱后陷于极度困境的国家财政,整顿濒于崩溃的唐王朝经济,刘晏着手经济改革。漕运改强制的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制。盐政改官收、官销的官营专卖制度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以民营为主的产销制度。在不产盐、且距产盐区遥远的边荒地带和一般盐商不愿去的地方,由国家运一部分盐贮于这些地区,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老百姓,以防止少数盐商抬高盐价,获取暴利。刘晏坚持“以养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对户税和地税进行全面改革。他下令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并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摘编自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