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臣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理学思想的影响 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观点 | 出处 |
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伶,谓彼辈皆以利来,我亦持筹握算,惟利是视耳。” |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 年) |
是中国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以一个外交家来 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 【美】科士达《李鸿章传》(1913 年) |
李鸿章头上的卖国贼骂名,摘不掉! | 秋归《李鸿章卖国还用质疑吗?》(2014年) |
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 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任江苏省铁路公司协理,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13年出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辞去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职,回乡致力地方建设。 1919年创办通遂火柴厂,任运河督办,创建更俗剧场、伶工学社。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利,为非法权力。 |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B |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 英国民主只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
C | 1800年,欧文担任英国苏格兰新拉纳克棉纺厂经理,他缩减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工资。 | 缓和了当时英国的劳资矛盾,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
D | 《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结尾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
苏联 | 1950年完成1600公里射程火箭研究 | 1957年,第一颗人造 卫星上天 | 1961年苏联航天员航天成功 |
美国 | 1953年发射一颗射800公里火箭 | 1958年,美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上天 | 1969年美国成功登上月球 |
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 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 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 重要的人口聚居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图一西汉水运图 图二北宋漕运图 图三元朝漕运图
材料三: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 之区的绳索。……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 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 段。……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 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蓄积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与强大敌人在力量不够时作决定胜负 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 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渐争取革 命的全部胜利。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 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 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 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 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材料一: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914 年 |
美国工业相当于欧洲总和 |
1914年8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
1917 年 |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8 年 |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
1918 年 9、10 月 |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
1918 4-11 月 |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1919—1922 年 |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1929 年 |
美国股市崩溃 |
1933 年 |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
1936 年 |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
1939年9月 |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1941年12月 |
日军偷袭珍珠港 |
1945年8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 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