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①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②须有五名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且都必须是罗马公民;③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④转让仪式时,必须使用规范的手势和语言。这说明罗马法( )
时间 | 文件 | 时间 | 文件 |
1928 | 《井冈山土地法》 | 1942 | 《陕甘宁辖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
1929 | 《兴国县土地法》 | 1946 |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
1931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1947 | 《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39 | 《惩治汉奸条例》 | 1948 |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格局被美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取代
②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③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一超多强”国际格局己形成
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并推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 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 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 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 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 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商鞅变法中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新纪元。从此,“人民”、“民主”、“共和”、 “科学”、“自由”、“解放”等等词汇开始写入历史的新篇章。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突然迸发出来的。它在中国出现或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清代的最后几十年里已经开始。虽然民国的政治制度与清末改制所形成的政制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递变关系。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图1:1943:年1月11日外交部长宋子文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在签约仪式
1943年,月11日,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美国分别签订了条约,取消英美两个国家 在华的治外法权。
图2: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左)和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右)。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 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 |
近代 |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 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 享特权,免常务。 |
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 |
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 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 |
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 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 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