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多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 1.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又有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了中华文化的(    )
    A . 连续性和稳定性 B . 先进性和丰富性 C . 多元性和一体性 D . 地域性和独特性
  • 2.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像夏朝一样,商朝的统治者依靠一大批政治盟友的力量并借助庞大的城镇网络治理国家。这些城镇的统治者承认商朝国王的权威,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商王制定政策或者扩展商王在王国内的影响。这可用于说明,在商朝(    )
    A . 中央已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B . 国王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 王权借助神权治理国家政务 D . 内外服制度存在明显的局限
  • 3.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 原始民主遗存制约君主权力 B . 商周沿用原始社会的制度 C . 社会舆论决定着君主的决策 D .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 4.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有学者认为:总观周初立国分封大势,镐与曲阜为椭圆之两极,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由南北两面向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统治疆域 B . 拱卫王畿安全 C . 笼络先代贵族 D . 传播礼乐文明
  • 5.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 .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B .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 .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D .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6.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鲁国季氏曾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国政,鲁昭公至死也未能回鲁。晋国的史墨评论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辅佐)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史墨的评论反映了(    )
    A . 分封制度的瓦解 B . 百家争鸣的现实 C . 民本意识的增强 D . 辅贰制的有效性
  • 7.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出处

    解释

    《孟子·尽心上》

    敬长,义也

    《庄子·人间世》

    臣之事君,义也

    《墨子·天志下》

    义者,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

    《商君书·画策》

    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

    A . 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B . 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 C . 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   D . 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
  • 8.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 . “克己复礼” B . 礼法兼用 C . 民贵君轻 D . 选贤举能
  • 9.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0.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秦始皇陵发掘的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地中,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秦王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    )
    A . 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B . 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 C . 促进了区域间文化融合 D . 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
  • 11. (2022高一上·西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 . 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 . 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 . 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 . 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 12.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史记·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颛顼的后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    )
    A . 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 B . 表述矛盾但有证史价值 C . 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 . 标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13.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 . 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 . 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 . 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 14. (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 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    )
    A . 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 . 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 C . 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 . 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
  • 15. (2022高一上·蓬溪月考)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薯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的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 . 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 .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 . 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 . 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 16.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认为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医(    )
    A . 区分亲疏贵贱的病患差别 B . 坚持医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C . 贯彻医技优先的行医理念 D . 恪守安身立命的职业规范
  • 17.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    )
    A . 杭州 B . 扬州 C . 南京 D . 洛阳
  • 18.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沈约所著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一段这样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    )
    A . 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 . 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 .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19.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
    A . 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 . 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 . 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 . 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 20.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居丧是死者亲属等相关人员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经典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标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却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    )
    A . 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 时代变迁制约价值观念选择 C .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D .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 21. (2024高三上·丰南月考)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22. (2024高二上·任丘月考)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    )
    A . 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 .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C . 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 . 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
  • 23. (2023高一下·延津月考) 有学者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

    A . 七国之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 24.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A .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 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 . 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 . 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发生变革
  • 25. (2023高二上·邵东)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 . 土地兼并严重 B . 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26.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 .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 .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 .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 27.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 .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B .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 .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 28.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 .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B .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D .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29.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 . 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 . 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 D . 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 30.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 . 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 . 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 . 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 . 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 31.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材料一: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四: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图片所示,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它们证实了我国农业生产上怎样的基本史实?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 (3) 材料四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 32.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代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四: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
  • 33.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期末)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2)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 (4) 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