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7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 1. (2023·山东模拟) 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   )
    A . 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 B . 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C . 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 D . 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
  • 2.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会盟形式确立盟主,通过会盟明确与各方权利义务,建立各国的利益交换和平衡机制。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召,以尊礼守信为核心,建立以霸主为核心的列国政治体系。这一现象显示出春秋时期( )
    A . 新生力量日趋多元化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 . 天子权力的逐步集中 D . 国家政治秩序的重建
  • 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 C .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 . 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
  • 4.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   )
    A . 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 B .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 C . 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 D . 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
  • 5. 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土死后末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賻,音fi,治涨的钱财)。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因“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   )
    A . 分封制已然崩溃 B . 周王室已经衰微 C . 井田制开始瓦解 D . 宗法制遭到挑战
  • 6. 荀子认为治世时社会秩序井然,生活富足,触犯刑法当重罚;而乱世时民心涣散,社会困顿,犯罪当从轻处罚。这反映荀子(   )
    A . 主张先礼后法的礼法观 B . 迎合平民阶层利益诉求 C . 反思性恶论的伦理观念 D .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 7. (2024高二下·方城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
    A . 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 . 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 . 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 8.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论语》记载:“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五六年里,孔子为中都宰“西方之诸侯则焉”,为司空“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为大司寇“男尚忠信,女尚贞顺”。这反映出(   )
    A . 孔子对他的学说充满自信 B . 孔学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C . 儒学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D . 早期儒学治理社会成效显著
  • 9. 曾有评论谓:“继承和创新这二者之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是承继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人文艺术领域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出新。”下列项中,属于“在继承基础上的出新”的是(   )
    A .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展 B . 京剧是在越剧基础上吸收昆曲等剧种优点演变而来 C .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吸收了中世纪科隆教堂的尖顶设计 D .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以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为基础
  • 10.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登封的战国至两汉时代的冶铁遗址中发现了不少残陶范,能辨出器形者就有锄、镰、斧、刀、削、戈、箭杆、环、带钩等十多种。从这些陶范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用陶范铸器采取了一范一器、一范两器、一范多器等诸种方法,打破之前以一范一器为主导的模式。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   )
    A . 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 . 范铸技术得到了改进 C . 铁制农具开始出现 D . 工匠精神受世人推崇
  • 1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 . 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 . 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 . 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 . 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 12. 《管子》称“法者,天下之仪也”,法不仅不与“道”相悖,实乃“道”的延伸,又强调“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认为只要上层统治者遵守法规制度,则“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这说明齐文化(     )
    A . 务实求真的文化传统 B . 以商止战的政治主张 C . 兼容开放的文化品性 D . 四民并举的经济思想
  • 1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
    A . 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 . 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 .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 . 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 14. (2022高三上·鸡西月考) 西周疆域辽阔,但各地言语分歧隔绝,于是周人把自己的言语定为雅言,区别于“方言”。诸侯朝聘盟会时必有礼乐,礼则“雅言”,乐则“雅音”,礼乐皆尚雅。西周这一做法(   )
    A . 形成了统一语言 B . 繁荣了礼乐文化 C . 增进了文化认同 D . 消除了地区差异
  • 15. 在西周铭文中,多有四夷来朝的记载。保卣载,成王在宗周大祀,四方夷族都来与会助祭;还有铭文载,南方濮子掠扰周土,周王派人征伐,迫使其屈服并率南夷、东夷等26邦前来朝见。这(   )
    A . 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 . 说明边疆与内地实现了一体化 C . 增强了周边民族对周文化的认同 D .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6. (2024高二下·唐县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尚武,私斗成风。商鞅在变法中引导人们杀敌立功、追名逐利,乃致达到“闻战而相贺”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价值观中,伦理意识差,亲情和宗法观念淡薄,讲求功利的氛围浓烈。商鞅据此宣扬“国好力者以难攻,以难攻者必兴”的理论,而道德.知识则是有害无益的,指出要发展国家的实力,就要顺应民众“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的本性,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商鞅极力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新法实行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会上普遍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顺应和整合秦国文化传统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秦国风俗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于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 (1) 根据材料一,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加以概括。
    2. (2) 根据材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思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