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尚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   )
    A . 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B . 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 C . 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D . 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
  • 2.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   )
    A . 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 B . 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 . 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D . 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
  • 3.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 . 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 . 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 . 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 . 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 4.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汉武帝时期,设置大司马一职,取代了太尉,其本职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昭帝、宣帝时,大司马大将军已不仅仅执掌军事,其职权涉于政务,统领内朝;成帝时,大司马的职权有所加重,与丞相平起平坐。大司马职权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B . 内朝行政权力的扩大 C . 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D . 官僚内部的争权夺利
  • 5.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这些举措(   )
    A . 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 B . 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 C . 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 D . 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
  • 6. (2024高二上·钦州月考) 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中书令为首的政事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作为宰相议事之所,而成为"参总庶务"的机关,中书令也成为掌握庶政的政务官。这表明唐代(   )
    A . 皇权政治逐渐强化 B . 决策行政两权归一 C . 中枢权力日趋衰落 D . 政府运行机制混乱
  • 7.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 B . 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 C . 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D . 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 8. (2024高一下·东坡期末) 据下表判断(   )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 . 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 . 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 . 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 . 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 9. (2023高一上·莆田期末)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 .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 . 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 . 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 10.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人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推断元杂剧(   )
    A . 旨在宣泄文人不满情绪 B . 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 蕴含儒家济世精神 D . 塑造英雄形象
  • 1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人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 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 .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 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 . 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 12.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攻占澎湖后暂停进攻,特出告示"各宜安民生业,耕渔是事,另一方面向郑氏集团施压,派曾蜚至台招抚与和谈。清政府这一行动( )
    A . 继承了历朝的民族治理政策 B . 促成了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C . 源自国力衰弱的时代背景 D . 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 13. (2022高一上·安徽期末) 中国古代有"四民,之说,以农工商之民力养食禄者。嘉庆年间有人提出"十四民,之说,"农工商三民为之,十四民享之,是以天下不能养,地不能长,百物不能产……虽有上圣,其若之何?这主要反映了清朝前期(   )
    A . 人口增长较快 B . 劳动力配置失衡 C . 土地兼并严重 D . 小农经济的迟滞
  • 14.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
    A . 拉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B . 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 C . 引起了晚清政局的变化 D .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 15.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太平天国的印玺与公告、书籍等,常采用自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将太平天国的"国,写成"口,内一"王。这一做法( )
    A . 是君主专制思想的集中体现 B . 扩大了太平天国的群众基础 C . 利用历史传统维护自身发展 D . 彰显了天国和清帝国的决裂
  • 16.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B . 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 C .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 . 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
  • 17.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申报》对1873年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在案件审理的3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多达60余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冤案得以平反。由此可见(   )
    A .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 舆论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 C . 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D . 政府助力司法改革顺利进行
  • 18. (2024高三上·辛集期末) 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 . 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 . 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 . 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 . 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 19.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绝非他国所能及的。”材料反映孙中山认为中国(   )
    A .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B . 应该实现民生主义纲领 C . 百姓不应该向政府纳税 D . 必须推行扶助农工政策
  • 20.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B . 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 C . 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 . 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 21.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   )
    A . 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 B . 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 C . 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 D . 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
  • 22.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1934年,《红色中华》报道苏区妇女情况∶“以前女人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的管理……以前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由此可知,当时(   )
    A . 劳动妇女获得全面解放 B . 民众的抗战意识较强 C . 革命的群众基础在扩大 D . 民主联合政府已建立
  • 23.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o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站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该战役(   )
    A . 是国共合作抗日的范例 B .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 是抗日战争中的最大胜利 D . 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 24.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1942年,日军主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扫荡”和“清乡”,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反复进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o日本此时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反映了(   )
    A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急需巩固后方基地 B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阻止日本南进计划 C . 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挫败日军扫荡 D . 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在华的侵略势力
  • 25.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人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据此可知,影响该时期就业政策的主要因素是(   )
    A . 重工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B .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解放 D . 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26. (2024高三下·贵阳模拟)  195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大集体中的小私有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必要的,它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亦可在集市上出售。这表明(   )
    A . 基层利益受到了一定重视 B . 农村商品性生产快速发展 C . 多种所有制并存成为事实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结束
  • 27.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一匹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由于(   )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 . 机械化耕作方式已无优势 C .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 28. (2022高二上·沈阳月考)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这表明人类(   )
    A . 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B . 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C . 从迁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 D . 社会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
  • 29. (2022高二上·东营期末) 古雅典普通民众对精英人物的声望与成就的态度不是赞赏,而是嫉妒,这种情况下,精英遭到扼杀便顺理成章了。古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陶片放逐法只是用来贬损险要人物以平息妒意的手段如对战功显赫的阿里斯泰德施以陶片放逐名义上说是怕他实行僭主政治,实际上是出于对他的盛名的嫉恨。这一认识说明古雅典(   )
    A . 民主法律程序遭到严重破坏 B . 民众与领袖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 .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D . 陶片放逐法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 30. (2024高一下·武鸣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
    A . 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 . 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 . 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 D . 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 3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依据罗马古法规定,家子(家属)不得拥有私产,家子所得财产归家长支配。罗马共和国以后出现了家子的“特有产”制度,即家子可以单独取得、占有某些财产,并享用其收益。“特有产”制度(   )
    A . 意在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B . 消除了罗马习惯法的影响 C . 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D . 促进了个人所有权的发展
  • 32. 波斯帝国修筑的“御道”全长1677英里,沿途设有111个驿站,覆盖帝国全境。后来,从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路,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波斯帝国“御道”的修筑(   )
    A . 促进古代文明区域间的连接 B . 保障地中海地区的长期和平 C . 全面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力 D . 推动了西欧封建国家的发展
  • 33.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
    A . 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 . 王国割据局面的形成 C . 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 . 政治与宗教逐渐结合
  • 34. (2024高二下·仁寿期中) 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 . 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 .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 .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 . 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 35. (2023高三下·肥东开学考) 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士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
    A . 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 . 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C . 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 . 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
  • 36. (2024高三下·岳阳月考)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A .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37. 某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但达到一定水平比较容易,难的是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发展体制。西欧中世纪后期某种原始形式的发展机制开始出现,地理大发现就是这一体制初步形成的基本表现。该学者意在说明地理大发现(   )
    A .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 B . 以谋求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为目标 C . 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D .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38.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新航路开辟前,西方与中国之间只有传统的连接华南—南海—东南亚—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种状况到麦哲伦船队开辟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才得以改变。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使中国与欧洲开始了贸易往来 B . 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被西班牙垄断 C . 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 D .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西班牙
  • 39.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
    A . 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 . 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 . 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 . 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
  • 40. (2023高一下·绥宁期末) 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的界限,从而使质疑与实验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两大利器。该学者意在说明,地理大发现(    )
    A . 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D . 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二、材料分析题
  • 41.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辛勤的小农所从事的生产使汉帝国的粮食储备极为丰盛。与此相反,罗马帝国居民的粮食有三分之一来自埃及。与汉帝国相比,罗马的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在政治机制上,汉帝国的国家机器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运转。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罗马帝国由元首(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独立状态。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军团和城市自治权,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汉民族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罗马公民对国家政治不太过问,关心的是个体,是自己的冒险和发财。

    ——摘编自张齐政《也谈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兼与汉帝国比较》

    材料二:235~285年,“罗马前后更迭二十六位皇帝,废立皆决定于军队”,甚至出现了“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军队哗变,各地区割地自据。自4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帝国外部大批蛮族入侵,两股力量里应外合冲击着帝国的统治。瘟疫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直接导致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族入侵,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在大灾难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与无助,人们开始逐渐丧失对皇帝的信任。再加上罗马人自身的传统民族精神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民的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

    ——据邢国峰《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衰亡》整理

    材料三: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帝国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战略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国情上的差异。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外来侵略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影响。
  • 42. (2022高三上·尚志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连檐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贯,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敌留难者,一日主司答四十,十日答一等,罪止杖一百"。

    ——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着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

    材料二:钦差大臣睿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清弱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囤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依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停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睡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 (1) 相据材料一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外交状况并简析其影响。
    2. (2) 由材料二三结台所学知识分析,从清朝到新中国外交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的形成原因。
  • 43. 历史著作中的“世界“

    历史学家

    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

    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

    (德意志,1114

    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

    (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上述欧洲历史著作中对“世界”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