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

更新时间:2022-09-25 浏览次数:2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 1.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葛艾、戴香包等。沿袭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能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節。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由于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选自2019年4月24日《光明日报》文章《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作者:毕光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 . 反映人类对天象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 . 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 . 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的诗词歌赋。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的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产生、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 . 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 . 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 . 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因此具有审美的作用,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这一点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 . 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 .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 . 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以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文学作品。
  • 2.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近两年,短视频平台成为科普新阵地,涌现出许多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展到视频,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既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希望借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急救知识等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便会受到公众欢迎。此类实用性强的知识视频不仅有利于健康,甚至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民,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一些反科学、伪科学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恰是因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乏。于国,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把科普做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科学,进而投身科技强国事业,科技创新大军才会后继有人。

    基于此,创作者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趣”就是讲解生动活泼,使之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取材于李忱阳、张田勘、胡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来,科普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些育儿方式,让孩子少长10厘米”“我们每天干的这些事,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些貌似科普的内容是将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短视频化,也难怪有媒体呼吁不能放任这类短视频跑偏。

    网络谣言视频化,因其可视化而往往更具迷惑性,是新出现的一股浊流。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所谓创作者打着“科普”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实际上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有些“科普”内容甚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整治科普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是维护网络环境风清气正、保障网民享受高质量网络生活的应有之义。

    对“伪科学”视频误导受众的问题应强化监管。职能部门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审核平台在首页头条、App弹窗等流量集中位置是否存在“伪科学”视频;若平台纵容“伪科学”视频传播或清理违规信息责任落实不到位,应及时对其进行处罚。针对“伪科学”短视频所涉内容领域广、种类多等情况,监管部门也可邀请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辨别。此外,还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网民的建议,引导社会力量共治共管。

    特别指出的是,有人对网络学习产生了严重依赖,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这些提供“知识快餐”的新型传播,无法取代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者的思考与辨析都至关重要。学习者只有通过思考与辨析,才能对自己所得到的“知识”去伪存真、正确领会。

    (取材于梅麟、史志鹏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什么会有白头发?记忆保存在哪里?时光能倒流么?……说起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科普启蒙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的《十万个为什么》。

    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们很受鼓舞。经过前期的摸索实践,1959年,最终确定要突破条框,从回答各种问题这一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一套自然科学类“百科”图书。大量科学界大师参与编写的这套经典书籍,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仅第六版,就有768位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可以说,有一个‘院士天团’在为这部国民级科普书护航。

    2022年,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进入61岁。可这套国民级科普丛书并不是一位“老爷爷”,不仅历经6次改版更新,不久前更是紧跟潮流,从书本走向数字化短视频,让科学知识变得更有魅力。其实早在2021年11月,出版社便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十万个为什么”官方账号,邀请一批院士、教授参与制作科普短视频,他们利用各自所长,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问答以实验、动画、实景装置等各种形式展示讲解出来,更加通俗生动,便于青少年理解。目前部分视频已制作完成并上线,播放量超过几百万,获得众多网友好评。

    曾担任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表示,《十万个为什么》里有大量的“富矿”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科普短视频值得继续做下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这些短视频所具有的全面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使之成为吸引民众接受知识的有效方式。本次推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希望用短视频这一科普形式扩大科学知识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全社会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风尚。

    (取材于赵语涵、吴翔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B . 科普类短视频的走红与人们喜欢追求娱乐密切相关。 C . 短视频化的网络谣言相比于一般的谣言可能会更具迷惑性。 D . 有些科普短视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会诱发网民恐慌情绪。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其中的“易”要求在内容上不能传播深奥的科学知识。 B . 科普类短视频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大多数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 C . 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角度为青少年编写了《十万个为什么》。 D . 与纸质科普书籍《十万个为什么》相比,短视频版会更新潮,更生动,更有魅力。
    3.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保证网民从科普类短视频中所获的知识是正确的。
  • 3.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 (2)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34 分)
  • 4.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见王安石

    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问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 , 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伯温《邵氏见闻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 .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 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 .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 . 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B . 廷试是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朝廷上举行的考试,又称“御试”、“廷对”。 C . 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调动官职主要有迁、徙、调、改、转等。 D . 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什么矛盾,吕惠卿嫉妒苏轼文才高超,就挑拨离间他们的关系。 B . 苏轼调任汝州,经过金陵时见到王安石十分高兴,他对王安石谈了一番关于国家大事的认识。 C . 苏轼谈论事情没有避忌,准备用万言书的方式评论当时朝政得失,王安石对苏轼更加不高兴。 D . 苏轼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国家应该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②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 5.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 (2)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2)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3. (3)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对山间“四时”中的春夏进行描写的名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7.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吟诵这个词, 其意既可指吟, 也可指诵; 或者两者兼有, 泛指用        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 合称, 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 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 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 叫吟唱, 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 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 提醒人们: 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

    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 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 诵、吟、唱。这当中, “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 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 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 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        , 韵味十足。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 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 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故所读所诵必为        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且多文字繁难的经典, 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 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抑扬顿挫  或许  字正腔圆  百里挑一 B . 抑扬顿挫  或许  声情并茂  精挑细选 C . 跌宕起伏  因此  声情并茂  百里挑一 D . 跌宕起伏  因此  字正腔圆  精挑细选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童心之内需要用“经典”打底、扎根 B . 扎根在童心之内,用“经典”打底 C . “经典”非常重要,在童心之内可以打底、扎根 D . 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
    3. (3)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袭人见宝玉人性恣情,不务正业,便以生气要回到贾母身边之事试探宝玉,见宝玉对她恋恋不 舍,便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大意是,一不许再说身化轻烟的话,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吞吞吐吐没有全部答应。 B . 宝玉来看黛玉,黛玉觉得宝玉对自己的态度忽冷忽热。无意中听到雪雁说宝玉定亲的传言,千愁 万绪堆上心头来,便打定了主意,将身子糟蹋了下去,一死了之。众人请医问药,宝玉实言安慰,都不 管用,直到饭也绝粒,粥也不喝。奄奄一息,垂毙殆尽。听到侍书说是要和园子里的姑娘定亲,要“亲 上加亲”,顿时清爽许多,病也渐渐好转。 C . 中秋家宴冷清,湘云与黛玉去凹晶馆赏月联诗。黛玉发现池中有黑影,湘云便捡个小石片打过  去,却飞起一只大白鹤。湘云灵机一动,便联出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寻思半日对道: “冷月葬花   魂”,湘云拍手称奇,但又觉太颓废。后妙玉从山后转出,说这句子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 气数,让她们不要再联下去而请到她那里喝茶。
  • 8.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10月17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1场活动以“云宣讲”的方式举办。“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作题为《中医药抗疫与核心价值观的优势》的演讲。张伯礼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各地方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科学防疫、精准布控,强有力地阻断了传播链条。

  • 9.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四、写作 (60 分)
  • 10. (2022高二上·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蛹看着秀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十分羡慕, 就问: “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 “第一, 你务必渴望飞翔; 第二, 你务必有脱离你那十分安全、温暖的巢穴的勇气。”蛹就问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死亡?”蝶告诉它: “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 你已经死亡了; 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 你又获得了新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资料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