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8题,每题1.5分)
  • 1.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
    A . 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B . 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 . 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2. (2024高二上·合江期末)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 . 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 . 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 . 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 . 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 3.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针对市民法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罗马人于公元前367年设立了最高内事裁判官,授予其颁布告示的权利,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裁量,如所有权转移中无需强制遵守“曼兮帕蓄”(一种契约形式)和“拟诉弃权”(模拟诉讼)等程式,可直接由裁判官裁量。这一规定(    )
    A .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B . 凸显了司法实践务实灵活的特征 C . 维护了审判量刑的合法化 D . 推动了罗马法趋向公正和人性化
  • 4. (2023高三下·重庆开学考) 1791年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具体列举了1787年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的权利,其主要原则是“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政府不能事先告诉媒体应该说什么,也不能在媒体和公众发表言论后把其打入牢房,更不能强迫某人发表他不相信的言论”。由此可见,该修正案(   )
    A . 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 . 体现出保护个体权利的合理性 C . 凸显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可行性 D . 注重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 5. (2024高二下·简阳期中) 在1890年举行的帝国议会选举中,俾斯麦所联合的自由派和保守派议员遭到失败。对此,俾斯麦提议废除宪法,在不设帝国议会的情况下施行统治,并为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提议最终被威廉二世所否决。据此可知
    A . 民众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B . 帝国议会的地位有所上升 C . 民主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 皇帝成为帝国权力的中心
  • 6.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中国近代历史上,“外洋”一词的内涵及使用频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表反映了这种变化的概况。这说明(    )

    代指“中国近海”

    代指“欧美等外国”

    嘉庆朝(1790—1820)

    74

    4

    道光朝(1821—1850)

    141

    19

    咸丰同治朝(1851—1874)

    27

    25

    光绪宣统朝(1875—1911)

    8

    148

    A . 列强侵略导致中国领海缩小 B . 民族危局冲击中国传统认知 C . 政局更替影响词语含义变迁 D . 清廷基本沿袭传统夷夏观念
  • 7. (2023高二下·西夏开学考) 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A . 党适时调整民主革命斗争策略 B . 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 . 人民军队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D . 民主革命重心的转移
  • 8. (2023高二下·西夏开学考) 1870年,巴黎民众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新政府成立。对此,马克思指出:“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法国(    )
    A .   工人阶级力量薄弱 B . 封建专制势力居于主导地位 C . 阶级矛盾走向尖锐 D . 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
  • 9.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十月革命后,针对《土地法令》中包含的“平分土地”的方针,列宁解释说:“土地平均使用不过是达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办法。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在选择过渡办法的时候,必须向被剥削劳动农民小农让步,只要这些办法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据此可知,列宁(    )
    A . 意在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 欲瓦解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C . 试图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
  • 10.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950年11月,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条例强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保证农民对该项土地的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证其土地所有权。该条例内容(    )
    A .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B . 旨在改变土地所有制 C . 助推农业经济恢复 D . 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 11.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革”“我们好多年实际上没有法,没有可遵循的东西。这次全国人大开会制定了七个法律。……这次会议以后,要接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这表明我国(    )
    A . 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B . “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不够 C . 当时只有宪法和婚姻法 D . 许多法律存在着朝令夕改现象
  • 12. (2023高二上·深圳期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
    A . 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 .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 .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 .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 13. (2024高二上·叙永期末) 1972年,基辛格在一份备忘录中描述“中国人”:“他们是意志坚定的思想家,对世界如何发展的看法同我们大相径庭。他们又是坚毅的现实主义者,面对苏联的威胁、日本的复兴以及台湾独立的可能性,他们认为需要我们的合作。”据此可知,基辛格认为(    )
    A .   中美之间的分歧已消失 B . 中美关系缓和的条件尚不成熟 C . 世界形势影响中美关系 D . 中国占据中美关系缓和主动权
  • 14.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是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它的伟大作用和意义之所在。下面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不结盟运动是冷战的产物,随冷战结束而衰落 B . 不结盟运动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C . 中国一贯坚持不结盟,是不结盟运动忠实伙伴 D . 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格局形成
  • 15.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在1990年1月5日的七国集团会议上,当美国提出一种用于美欧联结的“合适的机制”的设想时,法国代表针锋相对地指出“欧洲必须为美、苏同时撤离欧洲做好准备”。这体现出(    )
    A . 两极格局瓦解的破坏性 B . 多极化趋势的显著加强 C .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D . 法国对美苏霸权的挑战
  • 16.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唐开元十年(722)正月敕令:“天下寺观田,宜准法据僧尼道士合给数外,一切管收,给贫下欠田丁。其寺观常住田,听以僧尼道士女冠退田充;一百人以上,不得过十顷;五十人以上,不得过七顷;五十人以下,不得过五顷。”这表明当时(    )
    A . 土地私有制度受到严格限制 B . 政府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 . 朝廷重视维护封建礼教纲常 D . 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现象严重
  • 17.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再后扩展到欧洲、非洲。下列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B . 对外贸易发展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 C . 清朝政府始终厉行海禁禁止官民出海 D . 中国四大发明不断向外传播惠及世界
  • 18. (2024高一下·湛江月考)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 .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19. (2023高一下·绥宁期末) 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的界限,从而使质疑与实验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两大利器。该学者意在说明,地理大发现(    )
    A . 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D . 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 20.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831年,法国交纳200法郎以上直接税的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不到10万,184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0万左右,而当时法国的总人口近3000万。经过1848年革命,法国实现了男性公民的普选。法国选举权的演变源于(    )
    A .   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B . 人民主权学说的提出 C . 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D .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 21.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列强在“各埠机器制造工厂,遂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而“华人……相率效仿,始则各处设立,以便尝试,继而风起云涌,勃然而兴”。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 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动 B . 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C .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发展 D . 深受民国政府奖励政策影响
  • 22.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1963年至1965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超过了“一五”期间的速度。这说明(    )
    A .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上完成 B . 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得到了改变 C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逐渐显现
  • 23.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2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该现象表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快 B . 生活的近代化趋势有所发展 C . 沿海大城市引领了时代潮流 D . 西方生活观念被大众所接受
  • 24. (2024高一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月考) 据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江苏《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垫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
    A . 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特点 B . 政府较为重视近代教育的发展 C . 私塾教育阻碍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D . 教育摆脱了从属科举制的地位
  • 25.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同其他学校21974名毕业生一样,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说明美国当时(    )
    A .   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 B . 高学历群体受到各行业的青睐 C . 大萧条影响人们的择业观 D . 新政举措的成效尚未显现出来
  • 26.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罗斯福新政是适应20世纪30年代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资本主义改良措施,新政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
    A . 国家干预经济 B . 实行自由放任 C . 转向计划经济 D . 加大市场调节
  • 27.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1921年,苏俄建立了全俄饥荒救济委员会。10月,允许私人承包商从海外购买机器、燃料和衣服。12月,颁布了农业法,农民可以保别维持自己和一家人生活所的任何产品。此法旨在(    )
    A .   缓解经济社会危机 B . 恢复发展商品经济 C . 向社会主义过渡 D . 抛弃战时共产主义
  • 28.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据统计,到1925年底、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水平的87%,工业总产值达到战前的3/4,铁路货运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周转总额达到战前水平的77%。这些变化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 . 推动了苏联国内战争的胜利 B .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D . 使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得到增长
  • 29.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近年来,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份额稳步上升:而有些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 . 导致了发达国家的衰落 B . 扩大了国家间经济差距 C .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风险 D . 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
  • 30.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很显然,诸如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环境保护、打击和消火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不是任何超级大国或任何一极力量中心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调,采取共同的政策,协调行动来解决。材料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
    A . 发展生产力 B . 大国主导世界 C . 进行协商和合作 D . 以联合国为核心
  • 31.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
    A . 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 . 庄子天道与自然,逍遥自由,“相生相胜” C . 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和“非攻” D . 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 32.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他早年就以叙事长诗《阿非利加》夺得“桂冠诗人'称号,他醉心仿古,文学选择和生活作风都有向古代先哲致敬的意味,他还用拉丁语撰写抒情诗集《歌集》”。这位诗人是(    )
    A . 但丁 B . 彼特拉克 C . 薄伽丘 D . 康德
  • 33. (2022高三上·绵阳月考) 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忠”"义”“节”的思想观;第二、三、四回是“孝”;第五回重点是“义”;第六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    )
    A . 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B . 迎合了平民百姓的品味 C . 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D . 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 34.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
    A . 动摇了上帝创世说的根基 B .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C . 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D . 拉开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序幕
  • 35.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
    A .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 . 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 . 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 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 36. (2024高一上·唐县期末)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
    A . 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 .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 .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 .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7.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 .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C .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D . 使中国跻身科技强国之列
  • 38. (2022高二上·陕西期中)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艺术作品中彰显着激情、梦想、幻境的交织,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宏伟画面。”这类作品(    )
    A .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 表达了幻灭反叛
二、材料分析题(共16分)
  • 39.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自汉唐至两宋,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型为农业和工商业并重的经济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商业中商品构成和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
三、论述题(共12分)
  • 40.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国提出并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有学者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03-18

    运用世界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学者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学者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述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选做题(共15分。注意:在41、42、43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均按第41题进行计分。)
  • 41.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进行评价。

  • 42.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一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暂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墅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人们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 43. (2022高三上·武威月考)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端临(1254—1323年),饶州乐平人。他“用心20余年”,于1307年著成348卷的中国典章制度通史专著——《文献通考》。马端临在编撰《文献通考》时,仿效《通典》体制而加以丰富扩大。全书虽通古今,但有关宋朝史实则占了一半以上。《文献通考》“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宋代部分多取之于宋代四部国史及历朝会要,形成了以“文”“献”“注”三者结合的典志体史书的独特编纂形式。在治史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上,马端临较前代学者有很大的进步。他注意对封建社会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如《文献通考》将“食货”部分扩充为八考27卷,并置于首位。其次特别注意历史变革的阶段,并对变革的各阶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能够著成《文献通考》的因素,并对《文献通考》进行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