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 |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
乾隆时 |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
嘉庆时 |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
代指“中国近海” | 代指“欧美等外国” | |
嘉庆朝(1790—1820) | 74 | 4 |
道光朝(1821—1850) | 141 | 19 |
咸丰同治朝(1851—1874) | 27 | 25 |
光绪宣统朝(1875—1911) | 8 | 148 |
材料一: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战国秦汉以来,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产为主,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和豪富集团,除盐、铁等少数特种商品外,基本与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联。两宋市场上的商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玉等高档套侈品,二是农具、手工业用具等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镇市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类所占比重最大。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请回答:
材料: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国提出并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恢复重建、发展经济,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有学者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03-18
运用世界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学者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学者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述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并简要进行评价。
材料一: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一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暂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墅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人们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马端临(1254—1323年),饶州乐平人。他“用心20余年”,于1307年著成348卷的中国典章制度通史专著——《文献通考》。马端临在编撰《文献通考》时,仿效《通典》体制而加以丰富扩大。全书虽通古今,但有关宋朝史实则占了一半以上。《文献通考》“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宋代部分多取之于宋代四部国史及历朝会要,形成了以“文”“献”“注”三者结合的典志体史书的独特编纂形式。在治史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上,马端临较前代学者有很大的进步。他注意对封建社会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如《文献通考》将“食货”部分扩充为八考27卷,并置于首位。其次特别注意历史变革的阶段,并对变革的各阶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端临能够著成《文献通考》的因素,并对《文献通考》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