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各路资本加持下,教育培训机构“风生水起”,却无视教育规律,“内卷”不断。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不断加重,教育行业乱象频发,如出现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
2021车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强调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要求,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力度空前的监管措施。政策实施后,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2022年2月8日,教有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
有人以为、有效遏制校外培训机构乱象靠的是政府切实履行职能,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今,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坚持“一校一案”,使“双减”有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实践。
甲学校:聚焦“减负提质”,以“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教学改革为抓手,打造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效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力、专注力和创造力。 |
乙学校:以“作业辅导+赋能课程”的形式扎实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书法、播音主持等特色课程自主学习,为成长赋能。 |
丙学校:精心策划开发了实践课程,创新性开设劳动教育、阅读分享、技能学习等“多样态”项目,实现学生实践内容的多项供给,多点共促。 |
丁学校:探索高效创意的新生长模式,精心打造“京剧社”“新闻社” “毽球社”等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
教育界有一个“交叠影响域理论”:家庭、学校、社会或社区构成了交叉的三个圆,中间就是儿童,被交叠影响。长期以来,过重的教育负担不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负”可减的背后,往往是有“质”可提。在”双减“政策之下,除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完善质量评价以外,家长与社会该有什么作为?上海市引入社区公共力量搭建“15分钟幸福圈”,将三个圆进一步明晰、扩展、交融:动员一批有情怀、有热情的青年家长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辅导员缓解青年父母“鸡娃”压力;发挥社区各方资源力量,探索社区教育服务,建设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在课后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所,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良好格局。
做好“双减”工作,依靠的绝非某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家长、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合唱”。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应如何通过“大合唱”来协同做好“双减”工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福建省委召开常委会要求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双减”工作调度会,要求各地坚决把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加快构建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需要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福建省是如何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意见》一方面,要求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去,评价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求将本该属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阐明为什么实施“双减”政策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要求试点地区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先行先试,做好探索,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只有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如何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不断探索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955年教育部就学生的减负问题发过文。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2000年1月8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减负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2021年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阐述新时代推进“双减政策”的原因。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作业负担较重、校外培训过热等突出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2021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等。为督促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双减”政策,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国务院明确“双减”纳入省级政府评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举报专栏,受理群众对学生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机构无证照培训等问题的实名举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对部分省市师德师风建设和“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全国政协组织召开同类提案办理集中协商会,围绕“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主题进行协商议政。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