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文...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礼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琮(如图)四边雕刻良渚文化典型的兽面纹,近顶端的一侧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迹。由此推断(    )

    A . 良渚先民玉器制作技术最为高超 B . 大汶口文化较良渚文化更为先进 C . 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D . 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
  • 2.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以后,商朝的庶民贵族等候在郊外,隆重欢迎武王进入商都。武王一进入商都,即命南宫括发放鹿台的财宝、分发巨桥的粮食,以赈济贫弱百姓。这一举措意在(   )
    A . 强化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 B . 削弱殷商的潜在势力 C . 确立贵族的世袭政治特权 D . 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
  • 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
    A .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 . 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 .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 .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 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左传》曰:“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材料反映的制度解读合理的是(    )
    A . 推行分封制使周不再有外侮 B . 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体现了周人浓郁的宗法观念 D . 鲁、燕、宋是以亲屏周的典型代表
  • 5. (2022高三上·肇州月考) 以《诗经》中的词句互相酬答,是春秋时期各国往来的通例。当时诸国往来,每逢外交场合甚至作战,都会互引《诗经》作为风雅明礼的表现,而瞠目以对、不知所云者则被视为粗鄙无文。据此可知,当时(    )
    A . 《诗经》是维系秩序的纽带 B . 儒家思想最具社会影响力 C . 华夏文化认同意识较强 D . “百家争鸣”影响社会政治
  • 6.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   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据此推断,商鞅变法(   )
    A . 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 B .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 . 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管理体制 D . 促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
  • 7.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孟子在解释“武王伐纣是否是弑君”的问题时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解释主要是基于(    )
    A . 法治学说 B . 兼爱学说 C . 德治学说 D . 性善学说
  • 8.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    )
    A .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 . 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 C . 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 . 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 9.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盘,秦国原有的地方官僚体系随之不断扩张。而且,地方官僚在长期发展中,各自形成了很大的势力范围,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一形势(    )
    A . 导致世袭制度不断走向灭亡 B . 催生了郡国与封国并立局面 C . 促成了郡县制的实行与推广 D . 埋下了秦朝短暂而亡的祸根
  • 10.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 . 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 B . 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C . 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 . 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 11.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汉初“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 . 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 . 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 . 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12.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 . 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 13.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
    A .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 . 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 . 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 . 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 14.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官诛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官决定政局。这表明(    )
    A . 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 . 皇帝唯有借助宦官才能掌控政局 C . 宦官干预朝政的合法化、制度化 D . 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 15.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 . 由史学家班固所著 C .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16. (2024高三上·吉林) 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 . 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 . 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 . 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 17.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   )
    A . 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 . 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 C . 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 18.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 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 . 出现权力制约平衡机制 C .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 . 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 19.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十六国后期,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重用汉人,尤其重视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儒学(    )
    A .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B .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 . 有利于维护君权和巩固统治 D . 是不可撼动的文化主流
  • 20.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    )
    A . 曹丕定都洛阳 B . 司马炎代魏称帝 C . 前秦统一北方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非选择题。
  • 21.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辽宁营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2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息。在朝阳市喀左县、沈阳“新乐遗址”、大连旅顺郭家村都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人,辽宁因此形成了与中国“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区系。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明代时为辽东都司,明接管元对辽宁的统治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明朝中叶,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

    ——摘编自朱诚如主编《辽宁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辽宁地区发展史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辽宁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 22. (2022高一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有哪些政治实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