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延边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11-17 浏览次数: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 1. (2024高三上·吉林)  占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仪式,目前发现最早的卜骨之一见于辽河上游北岸的富河文化。商人则特别喜用龟甲,龟甲是南方筮法的工具。晚商至西周,卜甲之上出现了筮法的易卦,北方占卜与南方筮法这两个不同的系统进一步整合起来了。这反映了( )
    A . 区域文明交流发展 B .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D . 宗教信仰受政治影响
  • 2. (2024高三上·吉林)  东汉朝廷自184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镇压黄巾军之后,188年,又采纳宗室刘焉任用宗室、重臣为州牧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使之成为一州军政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史称“废史立牧”。下列对“废史立牧”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是对郡县制的彻底否定 B .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祸根 C . 直接导致三国鼎立出现 D . 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
  • 3. (2024高三上·吉林) 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 . 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 . 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 . 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 4. (2024高三上·吉林)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唐太宗李世民特别规定,自己口述或草拟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说明( )
    A . 门下省掌握中央决策权 B . 三省之间权力混乱 C . 国家管理系统逐渐成熟 D . 中央决策效率低下
  • 5. (2024高三上·吉林) 宋代中期,文人一改前期“耻言兵”的风尚,“士大夫人人言兵”。但许多文人在大谈兵事时又 极力强调自己的儒者身份,否认“兵家”立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文人尚武风尚提高了兵家的理论化水平 B . 理学思想加速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 C . 边疆形势的被动降低了武人的社会地位 D . 国家治理取向与现实需要间的矛盾困境
  • 6. (2024高三上·吉林)  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B . 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C . 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D . 引进外来经济作物
  • 7. (2024高三上·吉林) 永嘉学派,南宋时期兴盛于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其观点被概括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据此可知,永嘉学派( )
    A . 受到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 . 与心学体系一脉相承 C . 重现实事功,反空谈义理 D . 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 8. (2024高三上·吉林)  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分隶四川、贵州,其他一些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这些措施( )
    A . 消除了土官叛乱的隐患 B .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 C . 加强了明朝的君主专制 D . 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 9. (2024高三上·吉林)  《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 . 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 . 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 . 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 . 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 10. (2024高三上·吉林) 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引起权力下移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改变封建制度 D . 挽救国家颓势
  • 11. (2024·) 当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时,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这场运动( )
    A .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B . 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 C . 引起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D . 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 12. (2024高三上·吉林) 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情况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

    3

    3

    1

    1

    1

    1

    A .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 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 .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 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 13. (2024高三上·吉林) 下表是1912-1918年中国机器需用器具净进口值统计表(单位:海关两)。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份

    1912 年

    1913 年

    1914 年

    1915 年

    1916 年

    1917年

    1918年

    数值

    18 239

    50 454

    96 073

    70 182

    62 673

    175 807

    331 403

    A .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导思潮 B . 近代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 . 国际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D . 国家加大工业建设投入
  • 14. (2024高三上·吉林) 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为恶果,非恶因。吾国…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陈独秀意在( )
    A .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 . 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C . 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 . 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15. (2024高三上·吉林) 图1和图2分别是1927年和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的) 构成情况,下列关于从图1到图2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例变化的原因分析,准确的是( )

    A .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破裂 C .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6. (2024高三上·吉林)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依然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者”。这份决议表明( )
    A .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B . 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C . “左”倾思想得以肃清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17. (2024高三上·吉林) 在下图所示重大事件同一时期,中共中央下达指示,要求在全国各地创办培训干部的正规大学。于是,先后在华北、华东、西南、中南、华南、东北成立了革命大学。其中,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影响最大,对1.2万余名干部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管理和技术的培训。当时创办这些大学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推动土地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B . 提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C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好准备 D .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生产
  • 18. (2024高三上·吉林) 1953年8月3日,ا美国国务卿致电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洛奇,强调关于朝鲜问题的政治会议“应该是朝鲜战争交战方之间的双边会议,而不是包括中立国家在内的圆桌会议;会议应只讨论朝鲜问题,事先不能认同讨论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韩国参加会议”。这说明美国( )
    A . 强调以多边主义协调朝鲜半岛分歧 B . 认为韩国的合法权益遭到严重破坏 C . 力图限制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D . 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朝鲜问题
  • 19. (2024高三上·吉林) 1983年,记者参观了山东烟台桃村,在总结桃村致富的经验时指出:“把原来只为本村服务的面粉加工厂和服装厂,扩建成面向广大市场的厂子,把产品销到远方去。办旅馆、饭店、百货公司,发展面向社会的服务业。”关于桃村致富原因的表述,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B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C . 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 D . 山东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推动
  • 20. (2023高一下·绥宁期末)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日韩领导人会晤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 . 坚持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B . 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 . 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二、问答题(共4题,50分)
  • 21. (2024高三上·吉林) 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经略西域的影响。
  • 22. (2024高三上·吉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世纪末明代开国者对贸易、职业活动、地理迁移强加的严格限制,大大减缓了中国境内贸易的发展。但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帝国开始了比前次转型幅度更大的第二次商业革命。商业化扩散至地方乡村社会的情况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首次出现大量中国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跨区城的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等。

    ——罗威廉《大清:最后的中华帝国》

    材料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出现“第二次商业革命”的原因。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末清初,促进思想界的活跃的背景。
  • 23. (2024高三上·吉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24. (2024高三上·吉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除汉奸、经法庭判决被剥夺公民权的人和精神病患者以外,“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周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民主集中制下的参议会制度,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做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和各敌后时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000多件法律法规。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1. (1) 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