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6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满分48分)
  • 1.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周礼》中“八统”指太宰协助君王统御万民的八种方法,包括“达吏”、“保庸”、“使能”和“进贤”。而“进贤”即以“善行"取士,正是战国、秦、汉儒家的一贯理想,也是汉代察举的重大特征之一。据此可知,汉代的察举制(   )
    A .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B . 忽视了官员政治才能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 2. (2022高二上·罗定期中) 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这表明元代地方行政区划(    )
    A . 沿袭了前代地方治理模式 B . 具备了传承创新的特征 C . 侧重于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D .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 3.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 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 .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 .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 .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4.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5.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国与亚欧大陆间的商业贸易之路。此后的1700多年间,我国丝绸大量通过此路运往中亚、西亚、南亚和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誉为“丝绸之路”。它把我国东部农耕文明集中发达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西各邦国联系起来。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
    A . 仅为东西方丝绸交易的通道 B . 是认知西方世界的重要途径 C . 主要途径欧亚大陆南部地区 D . 自西汉起路线未曾有大变化
  • 6.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 .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 .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 .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 7.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 . 布雷顿森林协定 B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 .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8.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
    A . 御史大夫 B . 通判 C . 郡监御史 D . 剌史
  • 9. (2022高三上·大庆期中) “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法家以为“农、战”是贤,儒家以为贤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以为贤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这说明先秦思想家(    )
    A . 完成社会秩序重建 B . 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C . 关注社会现实需要 D . 提倡建立精英政治
  • 10.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处理战败国日本的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这反映出(    )
    A . 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美苏冷战 B . 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 C . 苏联成为对抗美日的主要国家 D . 日本的侵略得到了应有的制裁
  • 11.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下幅是画家汤文选在1956年画的国画《说什么我也要入社》,该作品(    )

    A . 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深入人心 B . 折射出集体生产劳动具有优越性 C . 体现出农村生产关系局部变革 D . 彰显了画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 12. (2023高三上·郑州月考) 抗战期间,《手榴弹》是流传于山西沁源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我老婆子今年七十三呀,手里拿着两颗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开线,打死了日本鬼子,消灭了狗汉奸”。这说明(    )
    A . 根据地实行兵民合一政策 B . 山西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C . 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D . 日军暴行激起人民普遍反抗
  • 13.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行业统计表

    行业

    1894年

    1914年

    百万美元

    比重(%)

    百万美元

    比重(%)

    贸易业

    42.0

    38.5

    142.6

    14.8

    金融业

    34.1

    31.3

    75.6

    7.9

    运输业

    13.3

    12.2

    335.6

    34.9

    制造业

    13.2

    12.1

    110.6

    11.5

    矿业

    59.1

    6.1

    公共事业

    1.0

    0.9

    26.6

    2.8

    其他

    5.4

    5.0

    211.4

    22.0

    合计

    109.0

    100

    961.5

    100

    据上表信息,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甲午战前列强取得在华设厂权 B . 列强在华商业投资重于工业投资 C . 运输业的增长以水路交通为主 D . 列强投资增长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 14. (2022高二上·红塔期中) 明朝仁宣时期,阁臣地位骤显,并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在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加之阁臣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这(    )
    A . 削弱了内阁的行政大权 B . 约束了君上大权的实施 C . 确保了明朝的政治清明 D . 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失误
  • 15. (2022高一上·天津期中)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    )
    A . 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 . 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 C . 文学世俗化惠及市民阶层 D . 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 16.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2022年5月16日,因俄乌危机导致的乌克兰难民多达620万人。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接收了大量难民。3月,中国为乌克兰难民提供了1000万元人道主义援助。这表明(    )
    A . 国际难民问题久治不绝 B . 难民问题的根源是战争 C . 中国成为难民救助主角 D . 难民救助需要国际合作
二、非选择题
  • 17.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中国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2. (2)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纠错和调整大政方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3. (3)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4. (4)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
  • 18.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玉米起源于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玉米是从大刍草直接演化而来的,人类驯化栽培玉米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1492年11月,哥伦布及其伙伴在西印度群岛发现一种新奇的谷物——玉米,在1494年的第二次航海归来时将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了西班牙国王,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新航线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变异百出、丰富多彩的类型。

    材料二:玉米在欧洲各国文献上首次出现的时间,不能代表玉米最早引进和栽培的时间。因为当时欧洲人主要以小麦和豆类以及稍后引进的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直至18世纪以后,由于接连不断地发生饥荒,玉米才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在人类的帮助下,经历了400多年的环球旅行之后,终于在世界适宜生长的地区安家落户,发展成为重要的载培作物。现在,玉米已跃升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谷物粮食作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冬屏亚《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传播产生的影响。
  • 19. (2022高三上·沈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时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因而越来越异化,终于从一个雄强一世的东方大帝国、一个中央王国,异化为一个半殖民地、一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

    ——摘编自梁俊艳《全球视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学术史回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