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 | 商纣王 | 秦始皇 | 隋炀帝 |
政策 |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政策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实行严刑峻法等 |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郡级政区 |
汉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汉景帝十三年 | 前144年 | 68郡、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丙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发折 |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
见面 |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
述旨 | 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
过朱 |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
交法 |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开面 | 谕旨以年日为抄录备案 |
类型 | 重要成就 |
小说 |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等 |
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等,京剧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
材料一:
巫如赵伯雄先生所害,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铣治权。这种纯治权是至高无止的,至少在名交上,普天乏下锥都捍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固眦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关下的最高铣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尖上有一郜分被分割了,由夭予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叉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一一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二:
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