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 |
“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 | 《左传·定公五年》 |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国语·晋语九》 |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 《左传·昭公三年》 |
北宋熙宁十年酒课排名前五位(单位:万贯) |
||||
两浙路 |
陕西永兴军路 |
陕西秦凤路 |
开封府 |
河北西路 |
162.8 |
114.1 |
104.5 |
93.7 |
78.0 |
北宋熙宁十年商税排名前五位(单位:万贯) |
||||
两浙路 |
成都府路 |
京东东路(山东) |
河北东路 |
淮南东路 |
89.8 |
48.4 |
47.3 |
45.4 |
42.2 |
材料一: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提取隋朝、元朝时期水运交通变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表述有据,逻辑清晰。)
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下表为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
现象 | 分析 | 观点 |
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 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 | 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 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 | 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 |
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 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 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 |
——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