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27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仁首先要处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如果生者对死去的亲人尚且没有痛惜与敬慎之心,对待周围并无亲情关系的人又怎能有怜惜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作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B . 在儒家看来,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首先表现在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态度上。 C . 一个人随便对待逝者,他对待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 D . 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一直受到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文化体系的深刻影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B . 文章基于对儒家“丧礼”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的意义的论断。 C . 文章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对“丧祭之礼”的重视。 D . 文章既肯定了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对其内涵重新审视并进行现代转换,体现作者的思辨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这一说法有失武断。 B . 重视“送死和祭祀”之事,可增强家族内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家族成员更加和睦团结。 C . 丧祭之礼是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 .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继续为社会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 2.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之客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家长的焦虑已经扩大,“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学区房焦虑、作业焦虑、升学焦虑……“教育焦虑”始终排在社会热点话题前几位。

    其中,家长主要是对以升学压力为主的学业表现产生教育焦虑,且随着孩子学段的上升,家长焦虑的程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在本次调研中,67%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仅有9%的家长持否定意见。

    (摘自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部分省市颁布了有关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相关文件,例如有省份要求“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政策规定下,有家长认为如今考上高中的比例太低。有家长表示:“目前的升学政策不太好,孩子初中毕业只有十五岁左右,让他们去职校就觉得不太放心,最好让他进入高中,三年时间让他再成长一点,慢慢进入社会。”政策与家长的理想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家长却无能为力。

    教育资源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均衡的地区,家长也会担忧孩子不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一名家长在访谈中提及:“最担忧的就是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在择校时,会担忧孩子被分到不好的学区。”更不必说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长表示:“有钱有关系的都去好学校了,像咱们这种没关系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没有选择的权利。”“教育资源平等,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学校都是好的老师,都是好的学校,那么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升学感到焦虑,老师也不用忙着掐尖”,有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期待。

    (摘自刘雨青、周芷莹2021年5月《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

    材料三:

    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不充分。“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仍有较大差异,‘择校热’热度难降,校外培训火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认为,“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构建起服务供给新格局。为此,胡卫委员建议,通过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推行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供给新渠道。与此同时,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优质学校及优秀师资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入社会教育力量,培育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十分理解孩子和家长的“作业焦虑”。他认为,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定位,家校协同发挥作用是减轻负担、化解焦虑的关键。他深有体会:“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与学校教育协同育人。”他建议,对于学校,应统一作业时长,减少学科类作业,特别是针对考试的重复性、机械化训练的作业,适当增加开放性、创新性、探究类、拓展类活动作业,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家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一方面补短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强优势,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

    胡卫委员今年的提案,就是关于变革教育评价方式、破解教育“内卷”的建议。在他看来,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应试倾向强烈、过于突出选拔,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胡卫委员认为,必须深入变革教育评价方式,使教育评价回归其本源,真正发挥好“指挥棒”正向功能。他建议,推行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模式,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招标。

    (摘自光明日报《让教育“焦虑”少一些,让人民满意多一些》2021年03月11日)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家长所面临的众多焦虑中,以升学压力为主的学业表现产生教育焦虑最明显。 B . 父母对孩子课外班的焦虑程度与孩子年龄成正比加深,其中非常焦虑和比较焦虑的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增长。 C . 在2018年对家长的调研中,近七成家长支持课外培训,认为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D . 父母对孩子大多容易出现“起跑线”焦虑,比较不焦虑和非常不焦虑的家长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都不多。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策与家长对教育理想之间存在差异,对此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是家长容易产生焦虑最大的原因。 B . 让家长们无奈的“教育焦虑”造成了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旺盛间的矛盾。 C . 只要学校不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就能减轻家长和学生负担,化解作业焦虑。 D . “十四五”时期,我国需要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构建起服务供给新格局,以促进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3. (3) 请分别概括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侧重点。
  • 3.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创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杠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轮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创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前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招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摞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杠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轮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B .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C . 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 . 文章倒数第四段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2. (2) 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 (3) 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早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 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 ,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鸱夷子皮:范蠡经商时取的名字。②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③货殖:指商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 .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 . 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 . 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 . 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 . 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 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孔子因此名扬于天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 5.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首夏南池独酌

    白居易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绿苹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注释】①康乐:指谢灵运。谢灵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开创山水诗派,袭封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一首五言古诗,本诗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诗中不乏对偶句,兼具整饬美。 B . “芳草深”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同写绿草,但意境不同,前者富含生机,后者凄清冷落。 C . 诗歌描摹景物,有动有静,视听结合,再加上色彩的渲染,如一幅工笔画,读起来赏心悦目。 D . “谢家物”指谢灵运诗中的景物,南池夏景如谢灵运笔下的美景清丽秀美,诗人弹琴饮酒,醉心于此。
    2. (2) 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 6.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煜《虞美人》“”两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也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对人生的绝望。
    2. (2) 《逍遥游》中通过“”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自如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3. (3) 艰难困苦的境遇,更能显现人的高贵品质,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没有孟浩然那份清澈恬淡,没有王维的那份和谐优雅,也缺乏杜甫的那种     , 他常常漫无节制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粗野狂暴,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从不知道讲究平衡,更不求     。然而正是他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白有什么布衣的     , 或仅仅充满了某种“青春奋发的情感”,或者表现了“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主题,而是由于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由。这两股时代的激流内化于他一身的时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就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我们在他诗中难以     到雍容典雅的韵致,但随时能见到排山倒海的情感巨潮,更易于体验到他那山呼海啸般的汹涌力量。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了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所爆发出来的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博大精深    温柔敦厚    自恋感    领略 B . 博大深沉    温柔敦厚    自豪感    领略 C . 博大深沉    文质彬彬    自豪感    领会 D . 博大精深    文质彬彬    自恋感    领会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被这种追求所造成,强大的情感张力因此形成 B . 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被这种追求所造成,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C . 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强大的情感张力因此形成 D . 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所爆发出来的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B . 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了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C . 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D . 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 8.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叶绿素,大家都会想到光合作用。   ①   , 就没有植物的茂盛;没有植物,就不可能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乃至于人类。在这个神奇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就是叶绿素。其实,叶绿素不仅对植物有意义,对人类   ②   。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发现,叶绿素类物质的健康作用相当广泛——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抗突变作用、抗炎症作用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③   。有体外研究发现,叶绿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因为它能够抑制血红素氧合酶的mRNA表达和酶活性。

    研究发现,吃过多红肉会促进肠癌,这是因为血红素有傕化脂质氧化的作用,过多的时候还会促进细胞过度增殖,产生细胞毒性,这些都与肠癌的风险相关联。如果食用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那么叶绿素就会替代血红素,保护人体不被过多的血红素危害。这是因为,叶绿素是含镁离子的卟啉结构,而血红素是含铁离子的卟啉结构,两者很相似,它们之间有一种竞争关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2021高二上·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课堂上,老师端起一杯水问道:“这杯水有二百克,你们认为可以端在手中多久?”很多学生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月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材料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就会很容易折断;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材料三: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对“负重和减重”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以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任务一:班级计划举行关于“负重和减重”的主题讨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任务二: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给自己的家长(妈妈或爸爸)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负重和减重”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