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封建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
1570-1579年 |
1580-1589年 |
1590-1599年 |
1600-1609年 |
1610-1619年 |
1620-1629年 |
1630-1639年 |
28.5 |
88.9 |
70.3 |
104.1 |
103.7 |
90.1 |
139.8 |
①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导致了新经营方式即工场的出现
③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和积累
④推动白银成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
①反映了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打破洋商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④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人争利
年份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1990 | 8300. I | 6127.4 | 419.8 |
1991 | 9415.6 | 6903.9 | 492.0 |
1992 | 10993.7 | 7922.2 | 589.7 |
1993 | 14270.4 | 10892.8 | 817.8 |
1994 | 18622.9 | 14903.4 | 1201.4 |
1995 | 23613. 8 | 19454.3 | 1614.7 |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 -2008))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材料一:帝政时期,民众大会、元老院的立法权名存实亡,其立法权被皇帝的敕令所代替。……帝政后期,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是罗马法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因此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作法典编纂时期……大规模、系统的法律编纂工作,是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期间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公元527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为了恢复昔日罗马版图,谋求罗马昌盛的再现,挽救奴隶制的垂危命运,在发动对西方的战争的同时,对罗马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
——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制史》第2版
材料二:恩格斯说:“政治 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此后,教会法在英格兰的适用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它“与王国法律、法规和习惯不矛盾或不抵触,亦没有损害或伤害国王特权”,这样,它才能“仍像过去一样被使用和执行”。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会对教会法和教会法庭的管辖权作了更大幅度的修改,废除了教会法庭对教徒的专属管辖权……在欧洲大陆,天主教会和教会法同样受到世俗政权与世俗法的制约和打击,甚至我们在查理五世的“血腥诏令”中也能发现教会至上已不复存在,教会法院的权威已降落到世俗法院之下。
——羊淑青《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被称为“第一部伟大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看成一个具有自行调整机制的系统。商品供求和价格,都按照自由竞争的内在规律运行。若是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自动调节就会受影响。因此,他反对高关税,反对政府对商业和市场的干涉。
——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史》
材料二
近现代的人类生产生活溯及源头都来自于200年前的那场工业革命。因为有机器参与到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仅使人类从先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促成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系列的变革,生活方式得以大为改观。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与当时英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对外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从而使英国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摘编自高立志编著《发明简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起了公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福利国家”制度。1946年英国通过国民保险法,规定“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保险项目,凡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都可以申请补助。1948 年通过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救济贫困人民,如对退休金和残废金较少或没有的老、病、残者的救济,低收入者的家庭补助,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等。……但又有“由于劳资冲突而中断工作而失业的人,在失业期间不得领取补助金”等等规定。
——根据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等资料编辑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
1929年3月 |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
1936年10月 |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
1949年9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