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名称 | 赠医时间(周日及例假除外) |
中山大学第二医院 | 每日上午11点—12点(药费从廉) |
光华医院 | 每日上午11点—下午1点(药费从廉) |
妇孺医院 | 每周一、四上午10点(筹金半角,药费薄收)) |
博济医院 | 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每日上午10点—12点;妇科、产科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4点;牙科每周二、四下午3点—5点(诊金免收药费从廉) |
①我国有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制度自信
②我国有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自信
③中国有着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④有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
材料一: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信息表
1929年,召开全国中医药界教材编写会议。在讨论中医药学校教材编写的同时,审定通过五年全日制中医学校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课时安排等 |
学校教育是民国时期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也有部分名医是靠师徒相传成才的。学校的部分教员白天教学,晚上教授拜入门下的学生 |
中医界人士意识到西医的一些优势,积极探索用西医的长处来改革中医 |
1931年,创办上海中医学院。共开设医经、内经等17门中医课程,西医课程有3门,分别是生理、解剖和传染病 |
20世纪30年代,承淡安在江苏无锡开办中医针灸研究社,设实习课,为学生安排临床实践的地方,课程时长五个月 |
——摘编自许霞《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医科学化"的政策。1950年初,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到1953年,全国达到27所中医进修学校,学员3760人。1965年,全国中医学院(高等院校)已达22所,编写、审定、出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1982年,卫生部召开会议,强调中医院要坚持以中医的理论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实践,高等中医教育要充分按照中医药学的特点办学。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上海等中医学院校举办七年制本科和双学士学位。1997年,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全面发展服务。
——摘编自李青凌《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材料一:《四川省志·卫生志》载,1939年川省霍乱,始自重庆难民。抗战爆发前夕,重庆市区人口不到30万,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都,大量军政机构、工商企业、文化单位和络绎不绝的难民纷纷迁渝,到1937年底,重庆市人口已增至47万余人。1938年底迁都基本完成,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大轰炸过后的重庆一片狼藉,垃圾、污水及粪便到处可见,市容卫生极差。认为当年4月底,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重庆已气温渐高,霍乱在此时开始蔓延,但原来的传染病医院与病床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病人,“全市一百病床,实感不敷,本局霍乱医院床位早已告满,而南岸一带难民收容所霍乱病人尚有增无减”。民众在大轰炸下情绪不稳,治疗过程中不守规定,给治疗工作带来困难的情形屡有发生,如李子坝屠宰场内的霍乱医院就因家属不守院规发生纠纷而给疫情控制带来了一定难度。
材料二:政府对重庆霍乱问题的解决是从卫生设施入手的。开始普设诊疗所,并组织清洁大队负责洒扫街路,清除垃圾,整理防空洞,设立公共厕所等事宜。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霍乱防疫注射,卫生局对防疫注射的对象和注射采取的形式均有相关安排。这些措施虽大多是战时没有足够经费退而求其次之办法,但免费实施的态度和政府的反应无疑对霍乱控制有益。认为,除政府部门外,社会各界也在关注霍乱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以豫丰合计纱厂为例,该厂员工因身染霍乱急需教治,向霍乱医院致函,请求其收治染疫员工并承诺愿意承担治疗费用。值得注意的是,1939年霍乱疫情扩数的初期政府并没有立即出台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得霍乱疫情蔓延甚速,但当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战争下的霍乱便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南京国民政府似乎在此时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霍乱与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胜利之间的联系,后期的防治之路似乎较之前慢慢向前。
——以上材料改编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民国重庆霍乱控制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