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白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权做的事丢开,用金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火,时而研究宣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窦,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您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救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招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 . 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 . 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 . 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 . 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 . 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 . 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
      A . 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 . 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 . 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 . 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鹜地细读。
    4. (4) 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 2.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颜檐、长满了野竿的残墙断壁,墓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翠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弄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我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跳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斌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后,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救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藏藏,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扶持的?疯话。

    ⑪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坛虽远离喧嚣,只有废殿颓檐、残墙断壁,但大自然四季的歌咏在地坛里并不间断。 B . "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叩问。 C . 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追寻的是灵魂最初的跳望或身份地位的投资。 D . 地坛已然成为一种象征,“我”对地坛的想念实际上是超越了功利的一种精神境界的想念。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一句首尾呼应,凝聚了作者浓烈而深沉的情感。 B . 文中画线句子轻盈明快,生机盎然,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描写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C . “面要面霜,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一句整饬有力,批判了世人追逐名利的

      心态。

      D . 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朴实真挚的表达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3. (3) 第⑨、第⑩两段批判了哪些现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4. (4) 郁达夫笔下的“静”是秋日清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朱自清寻找的宁静在那“日日走过的荷塘",本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a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已者,问以资切碳,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菟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压夫,以火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已者是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已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把之而不甘问卷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恶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来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乙)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 恶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卵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逼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同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 . 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 .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 .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同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就有道而正"与乙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样。 B . 甲文中“问焉以资切磋”与乙文中“则耻师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样。 C . 《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 D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与荀子的《劝学》提出观点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开门见山。 B . 甲文提倡多问,对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问难,审同而明辨之。 C . 乙文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评价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D . 甲乙两文对“问”的论述角度不同,甲强调“学必好问”,乙主张“从师而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 (5) 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 4.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赤壁怀古

    苏  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岭 , 百胜安知赤壁焚。

    背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 , 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睑:地势险恶。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 . 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D . 该诗是一首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的批判。
    2. (2) 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 5.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3.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说:“ _。”《老子》中则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教材内容考查(7分)
  • 6.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下列对教材中的诗歌和课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B . “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是说杜甫一生饱经艰难,鬓发如霜却志业未成,常常抱恨于心。 C .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两句诗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塑造了琵琶女技艺高超、美貌出众的形象。 D .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用“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党八股,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进行了辛辣讽刺。
  • 7.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请从下面的语段中提炼四个关键词。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图围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 8.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          ,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胜枚举。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层指可数。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才华盖世,亦欣赏他既智慧又旷达、既幽默又儒雅的无穷魅力。现其一生,他国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让"东坡肉""东坡饼"    ;他一写词,就使"大江东去"自是一家……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用一个假设关系或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 9.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      。萝卜根开胃顺气,萝卜叶补锅。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对肺胃有热、痰多的人尤为适用,大雪节气,人们需适当调整日常饮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钙源.因此,       

    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还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说法。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          。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痰、生津止渴、清肺消痰、通利肠胃之功效,大白菜含有丰富的水、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补水滋润、护肤养颜的效果,常吃白菜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大白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及微量的钼,可抑制人体的亚硝酸铵的生成、吸收,起到防癌的作用。白菜建议竖着切,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

    亲爱的朋友们,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为了让“咱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让萝卜白菜成为餐桌的常客,烹调出各色美食。

    1. (1) 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世界杯上,德国队对日本队说:“你不服吗?那咱们到足球场上去一决雌雄。” B . 他面带不悦地说:“咱们是小本生意,经不住你这样‘大砍’‘大杀’”。 C . 主人笑曰:“咱们祖上亦是宋氏,流落在此。” D . “老师,您辛苦了,五年前您还带咱们冲刺高考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60分)
  • 10. (2022高一上·酒泉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同学常说空话而不去行动,导致学习止步不前。

    以上内容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请联系自身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