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慈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园林以古法为尚,等等,这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实际上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 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一一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

    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尤其在文人艺术中,这种倾向则更为明显。古意,如同俗语中所说的“古道热肠”,正因为“人心不古”一一丢弃了它的本然性存在意义,背离了真性,所以需要这种温热的“古意”。古意,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本初之意、朴素之意,它是创造的源泉。

    传统艺术中与“古”相关诸概念,大多与这种非时间的古意有关。如古澹,强调以淡然本真之怀面世,克制人追求目的性的冲动。古朴,形容一种朴实自然的格调。浑古,强调超越知识分别的无时间境界。高古,一种与永恒同在的非时空境界。古秀,强调朴实本真中的活泼,等等。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是“古外求古”。古外求古,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

    作为他者的时间之“古”,如一团迷雾裹挟着人,一般人就活在这阴影下,将其当作现实存在的庇护,任由他吞噬自己不多的生命资源。然而偏有些“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的人,窘迫的存在令其窒息,不得不起一种左冲右突的欲望,刺激反作用因素的产生,他们越有遁出时间罗网(历史、知识)的愿望,越是感到“时间性古意”如冰山在前阻隔,正是在这否定性力量牵引下,将他们托出时间之表,飘向自己的天空之城。

    但这否定性力量,绝不是人们所要到达的彼岸,不是要回到“他者”的怀抱,告别当下的权威,去呼应另外一种权威,那是贵古贱今;更不是放弃自己当下的生命权力,将自己变成千年万年前存在的拥趸。由今到古,由古到“本”,人们要通过这一与俗流不同的“他者”的反差,唤醒沉埋心中的本初生命情怀。

    (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

    材料二:

    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如此,绘画也一样。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中国画历久弥新的奥秘。中国文学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的变化发展,绘画亦有“荆关”“董巨”“元四家” 和“明四家”“清四僧”等不同审美风貌的演变。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是艺术特色或美学思想的嬗变,每一次新变,都会出现新的里程碑,但没有什么难以继续发展的顶峰。因此,我们不能说元代的山水画就低宋代一筹。“环肥燕瘦”各美其美,谁也取代不了谁。

    但是,明清以降,山水画界总体成就让人感觉不如宋元。何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发展上走偏了路。这条偏路就是“极端崇古”而失去了自己的面目。

    这一派代表人物大都信奉董其昌的绘画宗旨,致力于崇古摹古,尤其是对“元四家”的崇拜,可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大多重笔墨,把古人的丘壑搬前移后,力图达到一种元人早已达到的审美境界。对这种僵化的局面,虽有石涛的大声疾呼,但终究没有大的改变。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对于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道:“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他把上古、中古、近代和今人之画进行对比,彰显了他崇古、师古的观点。“古意既亏,百病横生”,赵孟频认为愈古的作品愈雅正淳厚,应是当代艺术创作的航标,正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忽视古之雅正纯朴,往往会让艺术走向流俗浅薄。

    (摘编自周宗亚《中国画的古意》) .

    1.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也属于传统艺术观念中的“古”的内涵。 B . 时间性的“古”是当下创作的范本,是显现其意义价值的。 C . 非时间性的“古”是重在超越时间变化彰显真实生命感觉。 D . 明清以来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崇古摹古的局面始终未有改变。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时间性和非时间性两方面来说明传统艺术追求中“古”的内涵。 B . “一团迷雾裹挟”和“冰山在前阻隔”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 C . 明清山水派对“元四家”的崇拜,是中国绘画史上极端崇古的具体表现。 D . 引用“古意既亏,百病横生”,旨在强调当代文艺创作应注重发展创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追求“非时间性古意”的一项是(    )
      A . 抖落“合法性”攀附,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B . 从历经延传而存留的斑驳陆离的器物、顽石中证明它们的年代久远,来历不凡。 C . 艺术家们在古趣的游历中,追求人生命所依托的东西和当下的真实生命感觉, D . 诗人在星河灿烂的历史星空中怀古,在与古人的共情中,唤醒常被忘却的本真。
    4. (4) 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当代艺术创作应如何对待古代传统艺术。
  • 2.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那事早就完了。”她说,“如今 我被判决,要去服苦役了。

    她说出这句悲痛的话,嘴唇都哆嗦了。

    “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我当然没有罪。我又不是小偷,又不是强盗。这儿大家都说,一切全在于律师。”她继续说,“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

    “是的,一定要上诉。”聂赫留朵夫说,“我已经找过律师了。 ”

    “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她说。

    “我一定尽力去办。”

    接着是一阵沉默。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央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央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栗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 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 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话好像都已说了……”

    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聂赫留朵夫说。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玛丝洛娃的媚笑,是其风尘女好卖笑求财、灵魂堕落的表现,这种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 B . 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他原本不想跟玛丝洛娃有经济上的任何牵连,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 C . 玛丝洛娃“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顺从”表明她程式般履行监狱管理人员要求的行为,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 D . 聂赫留朵夫所感觉到的玛丝洛娃身上的“同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指的是玛丝洛娃所表现的对人的冷漠、鄙夷不屑的态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吊在自己脖子上的石头”和“不稳定的天平”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此时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意义的思考。 B .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这些描写,意在表现玛丝洛娃防备副典狱长十分有经验。 C . 作者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D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深入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有利于展示他心灵发展嬗变的“复活”过程。
    3. (3) 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轨迹?
    4. (4)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探望有一种冷淡。请分析这种“冷淡”的由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慑棘矜,非栝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 , 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日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B .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C .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D . 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八州”,借指居于雍州外的六国,“九州”则代称古代中国大地。 B . “庙”,指平民至天子的祭祀祖先的场所,“七庙”是古代天子的宗庙。 C .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D .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B . 甲段采用对比论证,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从而突出文章中心。 C . 甲、乙段文字关于秦国兴亡的史实可互为佐证,乙文中的两处“诸侯”即甲文中的“齐、楚、燕、赵……中山之君”。 D . 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对比、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贾谊政论文的磅礴的气势和话语的分量,议论也更加酣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

    5. (5) 根据乙文概括“其救败非也”( 他挽救败亡的方法错误)的具体表现。
  • 4.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B . “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诗人用“紫皇”,不仅遣词造句新奇,而且过渡巧妙,自然地将诗歌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C .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突出了音乐律动下的老鱼和瘦蛟的赢弱乏力,行动艰难。 D .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然而无处不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2. (2) 《李长吉诗集批注》 卷一: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在摹写声音上的精妙之处。
  • 5.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射下波光闪耀千万里的句子是“ “。
    2. (2)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
    3. (3)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三。

    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我第一次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可我当时①       , 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家的路上,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凭自己的力气,挣够这份买书的钱。我算了算,只有每天割上七八十斤青草,才能在半个月内把买书的钱挣足。盛夏季节,太阳当空,火辣辣地晒在背上,一会儿就汗流決背。每次背起七八十斤的筐子,吃力地往生产队走,路上要走半个小时,两根背绳使劲往肉里勒,火辣辣地疼。可每当拿到当天挣的三四毛钱。那个辛苦劲儿马上就②    

    13天后,买书的钱终于挣足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乡镇那个商店,女售货员微笑地将那部书交给了我。回家的路上,我的脚好像安了弹簧,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家。

    那个夏天,我几乎沉浸在这部书里。在树荫下,在灯光下,我废寝忘食地读书,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时光。等到这部书读完了,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也来了,看到自己读的是中文系,感觉这辈子③      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多次运用数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 7.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礼仪为何与饮食如此息息相关?因为以农业立国的周人认为,如果粮食歉收,社会就会不稳定,民心一乱,政权就危乎。①      , 周王要祈求上天的庇护,用好吃好喝来祭祀上天。由谁祭供,供什么祭品,用什么器皿,都有讲究,先秦时期,祭祀与军事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从祭祀时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礼仪,也就渐渐渗透到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婚、丧、御、聘、冠各种礼仪。

    以吃为本,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恐难以更改。②       , 还有因此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和用饮食思维的方式。比如以“鼎”为例,中国人现在谁也不用鼎煮肉、盛肉,但是,“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却还是常说。因为鼎在西周,③      。所以“革故鼎新”这一成语,最初的词意就是指改朝换代,后来才演变为除旧立新。成语中与鼎有关的还有“钟鼎人家”“鼎食山林”,前者表示有权势的世家,后者意为是入朝为官还是隐退江湖。这样的文化,不好吃的外国人是搞不懂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诗句和文中“一言九鼎”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的梦想火种生生不息,照亮我们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无论处在何种时代,都要拥有追梦的信心、决心、恒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梦想,一代代追梦人燃烧热血,澎湃岁月,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小梦铸就中国梦。从他们身上,年轻人应读懂梦想,学会担当。这便是追梦人的接替,这便是中国梦的传承。

    以上材料对于身处新时代的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