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22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29 浏览次数:97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惠城二模) 题1表是历史文献对上古时期人们生活传说的记载。透过这些传说,我们知道当时人们(   )

    A . 居住在巢穴中 B . 已过上定居生活 C . 学会制作宫殿 D . 已掌握农耕技术
  • 2. (2022·惠城二模) 吞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 .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 C . 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
  • 3. (2023七上·南山期中) 秦灭六国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大力修筑驰道、加固长城等。这些措施的重要历史影响是(   )
    A . 加重了人民负担 B . 缓和了社会矛盾 C .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 凸显了皇帝权威
  • 4. (2022·惠城二模) 下图为西汉初年修建长安城的有关记录。从修建长安城的时间安排可知,当时(   )

    A . 没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 . 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 汉朝面临匈奴的严重威胁 D . 诸侯对中央威胁加重
  • 5. 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 . 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 . 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 . 史料真伪应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 . 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 6. (2022·惠城二模)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北魏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   )
    A . 局限性 B . 落后性 C . 妥协性 D . 强制性
  • 7. (2022·惠城二模) 下图唐诗《凉州行》诗句反映了唐朝(   )

    A . 繁荣的社会经济 B . 融洽的民族关系 C .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 多彩的文学艺术
  • 8. (2022·惠城二模)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寨(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   )
    A . 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 B . 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 .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D . 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 9. (2023七下·清远期末)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币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人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由此可见,中国的印刷术(   )
    A .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B .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C . 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D . 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
  • 10. (2022·惠城二模)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以上是收录在《止止堂集》的一些诗句。与此相关的英雄人物是(   )
    A . 霍去病 B . 岳飞 C . 戚继光 D . 康熙帝
  • 11. (2022·惠城二模) 下图为中国古代从秦朝到清朝疆域的变化,该变化体现了(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 民族交融方式的多样化 C .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 外来侵略影响政权稳定
  • 12. (2022·惠城二模)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迅速取代澳门葡语,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本和手册及商务英语教材,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纷纷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广州成为唯一·通商口岸 B . 鸦片战争促进中英交流 C . 人们英语学习热情高涨 D . 广州教材印刷业较发达
  • 13. (2022·惠城二模)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还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间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康、梁等人的这些做法(   )
    A . 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 B . 推动了政治变革的到来 C . 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 . 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 14. (2022·惠城二模) 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这一行径旨在(   )
    A . 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B . 借口本之手扩大仅华权益 C . 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 D . 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 15. (2022·惠城二模) 容闳(1828-1912年).珠海市南屏镇人,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中国人。据题15表,他的一生致力于(   )
    1860年 向洪仁玕提出建设军队、改革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参与筹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第一批官费赴荧留学幼童
    19世纪九十年代 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局势,支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支持革命党人起义活动,欢呼武昌起义
    A . 国家出路的探索 B . 对工业化的追求 C . 封建政体的变革 D . 争取民主的斗争
  • 16. (2022·惠城二模) 1912年2月17日,辛亥年的最后一天,天安门对外开放,昔日天子脚下的臣民,第一次登上紫禁城,借用皇帝的视角,眺望这座帝都。“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大字标语悬挂在天安门上。据材料描述可知(   )
    A . 封建制度已终结 B . 革命党已控制全国 C . 社会出现新气象 D . 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 17. (2022·惠城二模) 下表材料说明了(   )
    时间 事件
    1931年9月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
    1932年1月 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取得长期留驻吴淞等地权利
    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1937年9月 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A . 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B . 民族危机加速全民抗战的到来 C . 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 D . 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18. (2022·惠城二模) 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形象。这些年画(   )

    A . 佐证国共两党一致抗日 B . 体现了正面战场的战绩 C . 反映人们祈求神灵庇佑 D . 彰显者鼓舞人心的力量
  • 19. (2022·惠城二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大量以妇女为题材的宣传画(如图)。这些宣传画反映了新中国妇女(   )

    A . 是农业生产的主力 B . 胜任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 C . 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D . 建设新中国的意愿更强烈
  • 20. (2022·惠城二模) 20世纪70年代,面对来白美苏的威胁,毛泽东在同周恩来等人的谈话中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边作战。基于上述情况,我国(   )
    A . 努力重返联合国的舞台 B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 . 开始改革开放提升国力
  • 21. (2022·惠城二模) 据统计,1990年中国流动人口为2135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89%;五年后流动人口几乎翻了两番,达到7073万人,占比提高到5.86%。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 高新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 B . 外国大型融资集团的吸引 C .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D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 22. (2023·东莞) 有学者指出,“澳门的回归将会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海峡两岸的官方人员接触、协商和谈判又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场所。”他旨在说明澳门回归(   )
    A . 促进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B . 有助于香港问题的解决 C . 标志全国和平解放完成 D .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发展
  • 23. (2022·惠城二模) 两河流域发展出了世界上首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这表明两河流域(   )
    A . 自古以来商业领先世界 B . 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C . 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 D . 因文化发展而成为国家
  • 24. (2023九上·惠州月考) 《天方夜谭》中著名的故事有神灯、乌木马、阿里巴巴等。相传是一位宰相的女儿给国王讲的,但这些故事的真正来源是印度、希腊和埃及等地区的神话。由此可知,阿拉伯(   )
    A . 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B . 女性文化水平较高 C . 继承融合多种文化 D . 文学植根于古希腊
  • 25. (2024九上·潮南期末) 《自然辩证法通讯》指出,哥伦布、麦哲伦的探险活动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重新绘制世界地图,确立了地理学理论体系的行星地理概念,触发了对地理现象的探源追踪。可见新航路开辟(   )
    A . 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B . 展现了人类个性解放和冒险精神 C .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D . 瓦解了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理论
  • 26. (2022·惠城二模) 图中的甲乙丙丁四地之间在15-19世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A . B . C . D .
  • 27. (2022·惠城二模) 美国南北战争前,美国人称自己首先是某个“state”的人,然后才是美利坚合众国人;战后,则首先称自己是美国人,然后才称来自某个州。“美利坚合众国”才真正作为一个单数名词-而不是复数名词被广泛使用。这说明南北战争(   )
    A . 并未实现美国真正的独立 B . 促进了美国统一 C . 并没有解决黑人奴隶问题 D . 加速了经济发展
  • 28. (2024·潮南模拟) 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文学团体蜂拥出现,民族诗歌的浪漫主义和小说、戏剧的新现实主义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迭出,这些作品描写现实变革、思考人性,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时的苏联文学宛如世界文坛的一束耀眼的新晨光。这表明(   )
    A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发创作热情 B . 当时苏联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C . 传统俄罗斯文学在十月革命后复兴 D . 文艺创作成为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 29. (2022·惠城二模) 20世纪90年代,美国部分地区开始引进带有计时器的交通信号灯,这种信号灯不仅能够指挥行人与车辆正常行驶、还能够预先告知红灯或绿灯所剩的时间,帮助人们判断何时起步、何时停车。这种交通信号灯(   )
    A . 消除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B . 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 . 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D . 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 30. (2022·惠城二模) 某同学在读书时看到下图目录,本节的标题应该是(   )

    A .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B . 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C . 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 D .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 (2022·惠城二模) 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更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路线如题31图所示。

    ——摘自李德霞《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三: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从张骞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 (1) 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与东亚国家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原名海上丝绸之路)。请你为材料一中的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简要解释。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业贸易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概况的原因。
    3. (3) 从材料三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2. (2022·惠城二模) 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中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病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下表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节选。

    教科书 有关民族内涵的表述
    1903年东新社译《中国历史》 “以汉人种为历史大主干,其余五族外,皆枝也。枝干相乘,得历史之全局”
    1914年中华书局版《本国史教本》 “本书以五族共和为纲,汉满蒙回藏五族,同为黄种,其先同出一源,皆由西而移于东”
    1940年正中书局的《部编战时补充教材高级小学社会》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二、中华民族的光荣史迹;三、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

    材料三: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1. (1) 根据材料一,面对外来侵略,国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乃渐惊起”的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上半叶教科书对民族内涵理解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主要原因。
    3. (3) 请从材料三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 33. (2022·惠城二模)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873年11月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亨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净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试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这项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题33-1图、题33-2图所示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三、材料四之间的逻辑关系。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