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 距今时间 | 分布地点 | 玉器特征 |
红山文化遗址 | 约5000年左右 | 辽河流域 | 有关自然崇拜和神权的礼器 |
良渚文化遗址 | 约5000年左右 | 长江中下游 | 象征神权和王权的礼器 |
二里头文化遗址 | 约4000年左右 | 黄河中下游 | 代表王权的礼器 |
时间 | 会盟国 | 会盟地点 | 时间 | 会盟国 | 会盟地点 |
前310 | 秦—魏 | 临晋 (今陕西大荔) |
前283 | 秦—楚 | 鄢 (今河南漯河) |
前308 | 秦一韩 | 临晋 (今陕西大荔) |
前282 | 韩一秦 | 两周间 (今河南洛阳) |
前304 | 秦—楚 | 黄棘 (今河南南阳) |
前279 | 赵—秦 | 渑池 (今河南渑池) |
前285 | 秦—赵 | 中阳 (今山西中阳) |
前278 | 秦—楚 | 襄陵 (今河南唯县) |
据此可知,当时( )
时期 | 规定 |
明朝初期 | 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 |
明朝中后期 | 凡士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 |
康熙时期 | 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准许就近府、县入学考试 |
朝代 | 世次 | 帝号 | 名讳 | 代字 | 举例 |
秦 | 一世 | 始皇 | 政(正) | / | 谓正月为端月 |
汉 | 一世 | 高祖 | 邦 | 国 | 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
唐 | 二世 | 太宗 | 世民 | / | 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 |
清 | 四世 | 圣祖 | 玄烨 | 元 | 其兄弟将“玄”改“元” |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主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一: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均隔日一讲。大儒程颐论述经筵的重要性说:臣窃以人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威慑,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故云“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明朝经筵正式开设于英宗正统元年,自此除寒暑外,每月逢二日举行皇帝学习经书的经筵典礼,其间每日都有讲授安排,称日讲。经筵日讲虽以讲解经史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担任讲授任务的官员也往往顺便言及时政,对皇帝进行讽喻规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清代经筵制度在康熙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代皇储教育期以严格有名,他们即位以后已经不再需要经筵日讲再来补充什么,需要的只是借经筵仪式炫耀其博学多识,显示其在道统上的权威。光绪帝教育课程内容虽然还是以传统经史为主,同时加进了诸如洋文、世界地理等新鲜内容。宣统三年颁布的皇帝入学读书上谕,除要求“于帝王之学、古今中外治乱之原详晰讲论,随事篇规”外,还要求“当此世界大通,文明竞进,举凡数十年来通行之宪政、发明之学理,尤当按切时势,择之务精,语之务详。”传统经筵制度刚刚有了一些改革的迹象,其所依附的帝王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
——摘编自叶子荣、郑浩生《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透析》
阅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图,从图中提取关于古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