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三分,共48分)
  • 1.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 . 扩大丞相权力 B . 提高行政效率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监察三公九卿
  • 2. 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
    A . 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 B . 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C . 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 D . 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 3. 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以郡县制为基本架构,“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材料表明郡县制(   )
    A .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 . 适应了我国疆域辽阔的发展特点 C .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 最大限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效益
  • 4. 1902年,清政府颁布《派赴出洋游学办法》,将留学生分为三种:贵胄学生、官派学生、游学学生(自费)。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生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这说明(   )
    A . 采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措施 B . 彻底废除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 C . 建立公务制度代替贵族世袭官职 D . 清政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
  • 5. 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不得随意“附贯”考试,士人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才学、品行、职业、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   )
    A . 革新科举考试的内容 B . 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 . 杜绝考试过程的舞弊 D . 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
  • 6. 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
    A . 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B . 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C . 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D . 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 7. 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父死不奔丧”,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这说明当时(   )
    A . 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 B . 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 .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D . 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
  • 8.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   )
    A . 向全世界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张 B . 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 C . 以法官判例法作为法律的渊源 D . 解除宗教伦理对人行为的影响
  • 9.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确立统治地位后,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朝。清朝在基层社会教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
    A . 总结秦汉以来礼仪制度编成法典 B . 开始确立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 . 撰写乡规民约淳化基层社会风气 D . 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与法律合流
  • 10. 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①是法国成文法体系的一部分
    ②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③立法以罗马法为其历史渊源
    ④与英美法律一起合称大陆法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1. 美国学者帕特里克·格里在《民族的神话》一书中写道:“中世纪早期居住在欧洲的民族的真正历史不是从6世纪开始的,而是从18世纪开始的。”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   )
    A .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没有集体认同感 B . 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 . 宗教改革加深了欧洲人的民族认同 D . 欧洲专制王权国家发展,王权加强
  • 12. 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赋税制度改革对户籍制度的影响是(   )
    A . 强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 B . 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 C . 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 D . 削弱了户籍在赋税管理中的作用
  • 13. 西汉时,高资地主是指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起家的地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个别人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但当时以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的。由此可见,当时(   )
    A .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 B .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C .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瓦解 D . 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
  • 14.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   )

    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
    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     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虽然视美国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必须联苏抗美,但是绝没有把中美关系看死。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 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B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 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 16.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
    A . 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 . 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 . 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 D . 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

    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编自郭晔旻《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编自郭跸旻著《丝路小史》

    1. (1) 依据材料,指出中国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 18. (2023高二下·鞍山月考)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一一汴京和临安。……在宋代,城市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三: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世界上,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难以存在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文化只有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只能和平和谐地相处,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根据材料,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