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无论是我国的古代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主要都是用汉语来记录、来传承的,这充分显示了汉语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当今社会,语言还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更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重要性,从个人层面来说,已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从国家层面来说,语言越来越重要。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语言政策,将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发展。大家说文明话,做文明人,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如今,处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国家语言能力跟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国际交往、谈判以及国际利益的争取与维护,都需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支撑。而语言跟经济的关系更是越来越密切,语言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84亿元,2020年语言服务产值虽受疫情影响,但报告预计也将达到366多亿元。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说,语言也起着积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语言互通是“五通”的基础。八年多来的事实表明,语言和语言教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沟通作用,因为语言具有情感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语言铺路搭桥。通过语言达到各国之间互相交流和相互理解,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
语言文字对个人、对国家、对世界如此之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都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构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然而,目前在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上,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中英夹杂、窜改成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全不顾对祖国语言文化之破坏。
对于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国家语委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措施,以有力遏制和杜绝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甚至任意糟蹋的现象,同时要正面引导民众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书面语教育。学生只有掌握好书面语才能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因此在中小学,要引导学生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养成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学理论所能达到的,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阅读对于孩子不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也可以让人们特别是让孩子从传统文化、从外国文化中获取智慧。所以我们的先辈和前辈一直以来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宋代欧阳修就告诫我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关乎个人的精神气质,全民的语文素养更关乎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要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摘编自陆俭明《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计算生物学家奥利特·佩莱及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精度360度摄像机和三角测量方法,清晰地记录了散落在各地的不同萤火虫物种闪光的数据。
佩莱实验室发现,真实的萤火虫群体行为并不像几十年来书本上那样的理想化,并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有自己的节拍器。对于没有节拍器的萤火虫而言,只有在许多只萤火虫聚集的时候才会出现集体性的节拍。除此之外,佩莱还记录到了一种罕见的同步类型,数学家称之为“嵌合体状态”。
“藏本模型”是日本物理学家藏本由纪建立的解释同步现象数学机制的鼻祖。多年来,这种模型出现了几种变体。1990年,斯特罗格茨和他的同事证明,如果将一组简单的类萤火虫振子相互关联,无论数量是多少,它们几乎总会同步。第二年,埃门特劳特描述了东南亚的屈翅萤群体通过加快或减慢内部振荡频率来实现同步的过程。
但是,当佩莱团队的相机在2019年开始从Photinus carolinus(P·carolinus)萤火虫中捕捉三维数据时,他们的分析揭示了新的模式。其中之一是确认了萤火虫生物学家早就提到的事情:一簇闪光往往从一个地方开始,然后以每秒半米的速度在森林中级联扩散开。萤火虫似乎在不同的距离范围内关注其他萤火虫,这可能是因为萤火虫只能看到在持续的视线范围内发生的闪光。
似乎并不符合“藏本模型”的核心前提,田纳西州的P·carolinus萤火虫没有每次闪光的内在周期。把一只P·carolinus萤火虫放在帐篷里时,“有时它等了几秒钟就闪光,而有时会等几分钟。”但一旦放入15只以上的P·carolinus萤火虫,整个帐篷里的虫群就出现间隔几十秒的集体性闪光。和物理学家合作研究,佩莱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周期性涌现模型。(如下图所示)
一种同步新模型
随机闪光的萤火虫可以被其他闪光的萤火虫触发而进入同步
(Merrill Sherman制图,牛晓杰)
想象一下,一只孤独的萤火虫在闪光,它将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然后再次闪光。但是,萤火虫需要给它的光器官“充电”,因此存在一个最短等待时间(恢复期)。它也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如果它看到另一只萤火虫闪光了,只要自己的身体条件允许,它也会立即闪光。谁先闪了一下,就会激发其他所有的萤火虫立即进入闪光。每次环境变暗时,整个过程重复发生。随着萤火虫数量的增加,至少有一只萤火虫会随机选择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次闪光,而这将引发其他的萤火虫闪光行为。因此,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会缩短为恢复期的时间。认真观察这一幕的研究者都会看到一个稳定的群体节奏:即从闪光步入黑暗,然后从黑暗中突然闪光。
佩莱小组还发现了另一种奇特的模式。虽然大部分萤火虫“合唱团”在有节奏地闪烁,但固执的离群者却拒绝配合。这些离群者处于同一空间,按照自己的周期闪烁,与周围的“交响乐”节奏不相称。有时,这些离群者们之间似乎是同步的;有时它们不顾彼此,只是随机地闪烁。佩莱的研究小组将这描述为一种嵌合体状态,这是同步的一种形式。一些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某些实验条件下看到了脑细胞活动中的这种奇异同步状态,但除此之外,此前还没有在自然界中观察到它。
(摘编自Joshua Sokol《萤火虫的同步闪烁:随机中怎样涌现出秩序?》牛晓杰译)
文本一:
麦场
萧红
老王婆工作剩余的时间,尽是述说她无穷的命运。今夜院中一个讨厌的孩子也没有,王婆领着两个邻妇,坐在一条喂猪的槽子上,她们的故事便流水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开。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进云围时,云和烟样,和煤山样,快要燃烧似的。再过一会儿, 月亮埋进云山,四面听不见蛙鸣;只是萤虫闪着。屋里,像是洞里,响起鼾声来,遍布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天边小的闪光不住地在闪合。王婆的故事对比着天空的云:
“……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掉死了……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是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我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着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
一条闪光裂开来,看得清王婆是一个兴奋的幽灵。全麦田,高粱地,菜圃,都在闪光下出现。妇人们被惶惑着,像是有什么冷的东西,扑向她们的脸去。闪光一过,王婆的话声又连续下去: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 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儿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以后麦子收成很好,麦子是我割倒的,在场上一粒一粒我把麦子拾起来,就是那年我整个秋天没有停脚,没讲闲话,像连口气也没得喘似的,冬天就来了!到冬天我和邻人比着麦粒,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厉害,在手里拿着大的麦粒。可是,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 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
王婆推一推邻妇,荡一荡头:“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钟呀!……我接连着熬苦了几夜没能睡,什么麦粒?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那时我才二十几岁。”
闪光相连起来,能言的幽灵默默坐在闪光中。邻妇互相望着,感到有些寒冷。狗在麦场张狂着咬过来,多云的夜什么也不能告诉人们。
忽然来了一道闪光,大手的高大的赵三,从炕沿站起,用手掌擦着眼睛。他忽然响叫:“怕是要落雨吧!——坏啦!麦子还没打完,在场上堆着!”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每日进城,他渐渐不注意麦子,他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
“那老婆,怎不去看麦子?麦子一定要给水冲走呢?”赵三习惯的总以为她会坐在院心,闪光更来了!雷响,风声。一切翻动着黑夜的村庄。
“我在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来,把麦子盖起来吧!”喊声在有闪光的麦场响出,声音像碰着什么似的,好像在水上响出,王婆又震动着喉咙:“快些,没有用的,睡觉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门啦!”赵三为未来的大雨所恐吓,没有同她拌嘴。
高粱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树吹啸起来,有点像金属的声音,为着闪光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邻家和距离远一点儿的邻家有孩子的哭声,大人在嚷吵,什么酱缸没有盖啦!驱赶着鸡雏啦!种麦田的人家嚷着麦子还没有打完啦!农家好比鸡笼,向着鸡笼投下火去,鸡们会翻腾着。
黄狗在草堆开始做窝,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边颤动,一边手里拿着耙子:“该死的,麦子今天就应该打完,你进城就不见回来,麦子算是可惜啦!”
早晨了,雨还没有落下。东边一道长虹悬起来;感到湿的气味的云掠过人头,东边高粱头上,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远看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村家在早晨趁着气候的凉爽,各自在田间忙。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福发家的草堆也涨过墙头。福发的女人吸起烟管。她是健壮而短小,烟管随意冒着烟;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场。侄儿打着鞭子经行在前面的林荫,静静悄悄地他唱着寂寞的歌;她为歌声感动了!耙子快要停下来,歌声仍起在林端:“昨晨落着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鱼。”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节选自鲁迅《〈生死场〉序》)
文本三:
不用说,这里的农民蚁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节选自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
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
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佑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①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②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水调歌头•焦山
宋•吴潜
铁瓮①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②。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③举手:分别时的动作;谢:告辞。
赵九章,我国杰出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他用61年传奇人生谱写出一曲乐章——它在动荡与炮火中跌宕起伏,在悲欢与离合中百转千回,在复苏与萌芽中摇曳多姿,在奋发与自强中荡气回肠。这首歌,叫作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歌。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赵九章出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办所方针的指引下,使地球物理研究所学科领域和学术水平快速提高,成为新中国大气科学的摇篮。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① 。赵九章的血液像黄河一样奔腾起来,他开始写文章,作报告,阐述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1965年10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会召开,代号“651会议”。经过② , 会议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
接着便是攻坚克难的研制征途,“文革”中,赵九章饱受冲击,内心的孤独与苦楚他③ , 心里想的只有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呼啸着划破酒泉基地清冷夜空的“长征一号”火箭,带着赵九章毕生的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树木的叶片中存在着能够吸收可见光的色素,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少,叶绿素含量较多。叶绿素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蓝紫光和红橙光,而不能吸收绿光,其表现就是大多数树木的叶子在成长阶段呈现为绿色。
而叶片在衰老的过程中,因为其中的叶绿素会逐渐减少,并且可能还会合成一些新的色素,使得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例如毛白杨等一些植物在落叶前叶绿素未完全流失,叶子会呈现浅绿色或黄绿色。另外还有一些植物的叶子之所以在落叶前变红,是因为叶绿素已经完全流失;如果含有花青素苷的叶片中还残存叶绿素,那么这些叶片将呈现为褐色;如果叶片含有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将呈现出橙色。
随着叶绿素的含量越来越少,树叶的生命正在走向终点。( )。这些落叶还会发挥它们的最后一点价值:腐烂后会使泥土变得更加肥沃,真可谓“化作春泥更护花”。
【甲】只要一刮风或者一下雨,变了色的树叶就会掉落到地上
【乙】尽管不舍,风依然把变了色的树叶无情地打落枝头,慢慢飘落到地上,纷纷扬扬,凄凄凉凉
选【】,理由:
面对生活中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有人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巧妙的心思来应付。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懈怠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气,值得反思;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在繁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这是一种耗费精力较少又相对得体的做法。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