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2023年高考历史质检试卷(四)

更新时间:2023-05-22 浏览次数:43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西周早期分封的姬姓诸国多居于黄土层地带或河流冲积平原地带,如鲁国封地中心的曲阜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而异姓功臣的封国所居位置则多数不佳,如齐国中心营丘地处盐碱之地,且常受东夷侵扰。这可用于说明西周早期的分封(   )
    A .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 . 注重边疆开发的因地制宜 C . 捍卫了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D . 凸显出“以蕃屏周”的架构
  • 2. 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
    A . 促进北魏社会转型 B .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 . 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D . 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 3. (2023·安徽模拟) 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
    A . 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 .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C . 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 . 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 4.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辞不受。这说明宋代(   )
    A . 国家政策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 . 西夏战事削弱了文官权力 C . 强干弱枝政策影响边防理念 D . 君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 5. (2023·安徽模拟) 中唐以后,南方各个丘陵山区大量垦辟茶园,不少农家以栽茶、种茶为生,称为“园户”。陆羽《茶经》的记载表明,唐代的茶树栽培、茶叶采摘和培制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可见,这一历史时期(   )
    A . 经济作物的生产得到发展 B . 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C . 民营手工业实现规模经营 D .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 6. (2023·安徽模拟)  1825年,魏源编的《皇朝经世文编》以支政、户政、礼政等八纲为主要内容,常为当时施政之依据,风行海内。1841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印行数量不大。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社会主流观念滞后于时代潮流 B .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C . 经世思想成为挽救危机的法宝 D . 程朱理学逐步完善
  • 7. (2023·安徽模拟)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陈宝咸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主张废八股、改进科举。7月19日,光绪帝发布上渝,认为张之洞、陈宝筒的方案“割切周详,颇中肯肇”,并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据此推知,该方案(   )
    A . 推动新旧势力间的合流 B . 颠覆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C . 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 . 否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8. 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于1945年9月11日在伦敦召开首届外长会议,该会议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 . 美英中关系走向了恶化 C . 冷战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 . 大国利益影响战后秩序
  • 9. (2023高一下·威远月考)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表明(   )
    A . 农业变革应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 B .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 C . 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 D .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 10. (2023·广东模拟) 1996年后,中俄哈吉塔(2001年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五国首脑会晤取得诸多成果,部分成果如表所示。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时间

    地点

    成果

    1996年4月

    中国上海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

    俄罗斯莫斯科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发表《阿拉木图声明》,五国愿“扩大和加强多边合作”,“研究确保中亚和整个亚洲大陆安全和扩大合作问题”

    2001年6月

    中国上海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A . 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强化了成员国的同盟关系 C . 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D . 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 11. (2023·安徽模拟)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
    A . 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B . 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C . 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 . 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 12. 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   )
    A . 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 . 农奴政治权利扩大 C . 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 . 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 13. 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各派颁布的宪法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贵族、僧侣的特权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拿破仑帝国虽有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一面,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政权。材料重在强调法国(   )
    A .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进步意义 B . 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C .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D . 大革命清除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 14. (2023·河北模拟)   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由此可知,英国(    )
    A . 平衡了政府财政收支 B . 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C . 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 D .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 15. (2023·定远模拟) 恩格斯指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的这一评价着眼于(    )
    A .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 社会中人物评价的阶级性原则 C . 当时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D . 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 16.  1816年英国《金本位法案》规定重铸金币,新铸造的金币名为“沙弗林”,沙弗林用纯度为91.67%的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1沙弗林即1英镑。1819年英国《皮尔条例》获得议会两院通过,规定按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即黄金的法定价格,纸币可以兑换黄金。这些规定(   )
    A . 体现金本位制的实行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B . 有助于确立和巩固英镑的货币中心地位 C . 表明了银币在世界市场中已失去流通功能 D . 促进了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三: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

    ——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有利条件。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
  • 18. (2023·安徽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汉唐法律儒家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

    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

    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

    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0.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沉、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唐文化的历史地位。
    2. (2)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