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更新时间:2023-07-07 浏览次数:12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凤姐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恰到这时,夏太府小内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B . 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C . 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D . 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 2. 下列对《红楼梦》一书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B .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因研究《红楼梦》而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C . 《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 .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 3. 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 . 贾家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涉及荣国府和宁国府。 C . 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D . 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 4.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气质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B .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史湘云所作,借咏白海棠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赞美。 C .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 D .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
  • 5. 下面是脂砚斋关于《红楼梦》的几段评语,评语与原文搭配一致的一项是( )

    ①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②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象至此者?

    ③声势如现纸上。

    ④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非仙助即非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红楼梦》原文

    a.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嬤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b.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黛玉)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A . ①d ②b ③a ④c B . ①d ②c ③a ④b C . ①b ②a ③d ④c D . ①c ②a ③d ④b
  • 6.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B .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 C . 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D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二、语言表达
三、名著导读
  • 9. (2020·徐州模拟) 阅读《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平儿笑道:“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

        “奶奶和姑娘”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请“姑娘”裁度?“姑娘”是怎么处理的?

    1. (1)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探春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它道出了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人与人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那时的贾府有哪些矛盾?
    2. (2) 《边城》中老船夫“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请分析母女二人爱情命运的异同点。
  • 11. (2019高一上·相城月考)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秦可卿出殡人散时,王夫人要带宝玉回去,宝玉不肯,只要跟凤姐住着,凤姐带他住在了铁槛寺。 B . 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在贾母处猜谜,贾政看到大家所作的谜底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心中有不详的预感。 C . 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 D . 薛蟠在聚会上将蒋玉菡误认为是优伶一类人,一直想与他相交,这使对方感觉大受侮辱,但他不动声色,反而与薛蟠约在北门外桥上见面。等薛蟠兴冲冲地赶到,却挨了蒋玉菡一阵暴打,弄得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才知道自己看错了蒋玉菡。 E . 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表现了宝钗的贤惠、识大体。
  • 12. (2018·江苏模拟) 简答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1. (1)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2. (2) 鲁迅《社戏》的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 13. (2018·南通模拟) 《红楼梦》中,“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请概述与“旧帕”相关的情节。
  • 14. (2017高三上·常熟期中) 名著导读   
    1. (1) 阅读《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请简述两个婆子所说的反映宝玉呆气的事。

    2. (2)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阿Q和周围那些看客的不同心理。
  • 15. (2017高三上·溧水开学考) 根据下列名著的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1. (1)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有人戏称“奇谋”为“掉包记”,请写出“奇谋”的具体内容。
    2. (2) “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这副对联称赞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四、问答题
  • 16. 阅读下面《红楼梦》的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当时,薛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你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 17.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菊》。”于是她在《簪菊》题下作了一首,诗中写道:“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这首《簪菊》体现出探春怎样的个性气质?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 18.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史湘云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五、诗歌鉴赏
  • 1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 :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 (1) 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缺失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至于究竟是怎样的“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个个都是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是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尽管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显然更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个对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一“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明的就是这一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结果,还拿“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比作“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原笔与一些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了曹雪芹伟大的艺术构思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让我们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 . 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 . 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 . 材料三认为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原笔与一些原意,这与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的心理有关。 B . 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 . 文学作品的残缺能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产生新的形象。 D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3.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 . 残缺的“美”在于它给予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创新的可能。 C . 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 . 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一定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的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材料三中,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