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文件 | 内容 |
1627年 | 《权利请愿书》 | “凡官吏大臣对上述诸事皆应依国法律例行事,而示效忠陛下,以增进主上之圣德与国家之隆盛。” |
1701年 | 《王位继承法》 | “此后本国王位与尊号归属于非英格兰王国的人的时候,如果未经国会同意,本国国民不负防御不属于英国的领土而从事战争的义务。” |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 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 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
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 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一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运一时期(1912~1928 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一1957),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战争频繁。其中1618~1648 年的三十年战争最为惨烈,在这场战争中交战各方所犯下的反人类暴行是前所未闻、令人发指的。富有正义感的格劳秀斯感到必须寻找出某种具有无上权威的东西,某种普遍适用的伦理法则,来对这个充满战乱的世界加以约束和规范。他在其所著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对中世纪一系列自然法法则进行世俗化改造,实现自然法理论的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旨在限制国际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5年以来,国际法由原来的欧洲集团扩大至遍及七大洲的180 多个国家,以欧洲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法原则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新兴的分支一国际经济法。 许多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使得传统国际法的一些原则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或采取了新的概念。随着科技进步,传统国际法的内容扩大,产生如外层空间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新分支。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摘编自 [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以上材料选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名作《双城记》,作者以辩证法视角概括了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选取某一时空范围,仿照材料视角拟定一个标题,予以论述。( 标题示例:盛世与危机—3世纪的罗马。
要求:标题包括选取时空的基本信息,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