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非...

更新时间:2023-06-11 浏览次数:95 类型:复习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八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2023年2月20日,全球(深圳)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周系列活动在深圳举行,探讨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赋能实体经济趋势路径。班级借此将开展“人工智能向未来”的主题活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材料,并展开讨论。

    材料一:小深:深圳无人机人工智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深圳北站搭乘地铁5号线一路向西,道通、潜行、吉影、华启天成、科比特……150家无人机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星罗棋布。无人机总部、研发、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此集聚,生产一架无人机需要1000到2000个零部件,而在南山,这些零部件不出区就可以全部生产。

    垂直起降、智能跟踪、指点飞行、地形跟随……走进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正前方的大型倾转旋翼无人机引人注目。“该无人机有效融合多旋翼起降灵活和固定翼长时续航的双重优势,具备先进的飞控技术、AI智能技术和强大的软硬件,可搭配多款行业应用挂载,打破光照限制,满足不同场景作业需求。”道通智能营销总监刘国正介绍。

    (选自人民日报2月25日)

    材料二:小圳:美国ChatGPT大热,掀起人工智能“狂飙”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当被问到一些严肃性话题和解决方案,ChatGPT的回答逻辑合理、用词到位,虽然没有提出老生常谈之外的观点,但清晰直观且迅速的表达方式、反应过程令人拍案叫绝。

    网友55:AIGC在工作生活中高效应用,面试官、作家、设计师就要失业了吗?

    ChatGPT:不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和AIGC,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替代人类的解决方案。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高效地完成一些任务,但它们不能完全代替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例如,面试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评估候选人,但最终决策仍然需要人类的判断力和经验。作家和设计师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帮助他们更快地生成一些内容,但他们仍然需要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不应该担心人工智能会使一些职业失业,而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三:小创:全球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应对未来数字挑战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是各国政策、基础研究、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竞争。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和实践经验。

     

    材料四:小新:替代性竞争,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

    比如在影视产业,人工智能承担艺术指导、电影剪辑、后期制作等重要任务,与人类已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今年春节档热映的《流浪地球2》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演员在电影中实现了“返老还童”。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介入影视产业,能够丰富创作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助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文化产业以内容为王、创意制胜。人工智能虽然通过模仿人类既有的艺术实践,在某些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缺少对人类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在创意方面还处于跟随模仿的初级阶段。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时候,人们进行创作不只是为了作品本身,而是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文化产业中富含创意、情感的部分很难被轻易取代。可以说,真正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的仍然是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这一点没有变,也难以改变。

    (选自《经济日报》2月22日)

    1. (1) 班级根据四位同学提供的材料,展开了热烈讨论,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 . 深圳市南山区可以生产一架无人机需要的1000到2000个零部件。 B . ChatGPT是一种工具,而且能完全代替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C . 中美两国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处于领先地位。 D . 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向前是难以改变的。
    2. (2) 结合小创的材料和图表,说说在应对未来数字挑战中,中国有哪些优势?
    3. (3) 材料一的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根据小圳和小新的材料,补充以下对话。

      网友66:人工智能可能取代文化工作者吗?为什么?

      ChatGPT:

      爱深圳:“后浪”有望

  • 2. (2023八下·高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ㅤㅤ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因此,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ㅤㅤ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选自2022年第3期《人民政协》,有删改)

    ㅤㅤ材料二:

    ㅤ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

    ㅤㅤ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制定节粮减损的针对性举措,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遏制餐饮浪费,综合施策配套衔接,做到“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

    ㅤㅤ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大投入,持续创新,提高农机机械性能和质量,提升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

    ㅤㅤ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ㅤㅤ节粮减损,重在行动。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各项粮食节约行动目标尽快落实落细落地,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选自202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ㅤㅤ材料三:

    ㅤㅤ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实落地,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大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尚。加强舆论宣传,指导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针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实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化示范引领,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

    (选自2021年11月13日《农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材料一列举“14%”“2700多万吨”“7000万人”等数字,说明节粮减损的现实意义。 B .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地,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用餐、节约光荣、勤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C . 近年来,各地区节粮减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 D .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节约粮食”论述,呼吁人们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约意识。
    2. (2) 材料一的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节粮减损是一块“无形良田”?
    3. (3) 根据材料二,请简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 3. (2023八下·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Google将过去37年的2400万张卫星照片汇编成具有互动性的4D体验空间,用缩时摄影的方式,直观且震撼地向我们展示了过去37年里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城市的扩张以及森林的退化。数千台计算机花费了超过200万小时进行图像处理,所有这些计算都是在Google碳中和、100%可再生能源匹配的数据中心内完成的。

        在缩时摄影视频《我们的海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阿拉斯加州哥伦比亚冰川、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冰山巷”、格陵兰岛的冰川覆盖面积不断减少,伦敦、纽约、东京这三座世界主要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地球上约有10%的土地被冰川或冰盖覆盖。海洋和冰冻圈支持独特的栖息地,并通过全球水、能源和碳的交换与气候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几十年来,地球上的海洋和冰冻圈一直在从气候变化中“带走热量”,这对自然和人类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海洋和冰冻地区正在经历迅速的变化,这一变化正在迫使从沿海城市到偏远北极的大量居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快科技”,有删改)

    材料二:

        海洋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存在广泛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热胀冷缩,海洋变暖膨胀推升了全球海平面,已经导致1960年至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47毫米!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如果叠加上潮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土地沉降等因素,将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沿岸和小岛屿地区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海洋变暖为台风/飓风等极端事件增添了“燃料”,使强的台风/飓风更多、极端降雨更多,我国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

        同时,由于上层海洋比深海变暖更快,海洋层结也在持续加强,海洋垂向分层更为稳定了。海洋层结的加强会抑制海洋垂向热量交换和溶解氧输送,进一步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过去60年海洋溶解氧已经下降了大约3%。受海洋变暖和酸化的影响,近些年珊瑚礁系统屡次出现大规模白化事件。

        受海洋变暖趋势的影响,海洋热浪等海洋极端高温事件不断增多,给海洋渔业、养殖业提出了新的挑战。2018年,发生在我国北方海域的海洋热浪事件给辽宁海参养殖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辽宁圈养海参因高温天气大面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作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虽然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量却高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甚至可能高达71%。

        与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的碳一样,蓝碳也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几年到几十年)被植物活体固定下来的碳。与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现象不同的是,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土壤中固定的碳可大范围长时间埋藏,因此形成巨大的碳储量。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差异还表现在潜在的土壤碳累积上:陆地土壤富含氧气,能够使好氧微生物将土壤中的碳氧化并返还大气中;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饱和的土壤水环境使土壤保持厌氧状态,进而保持着垂直方向上的储碳。例如,西班牙利加特港海湾的大洋波喜荡海草床和巴西境内有6000年历史的、十几米厚的红树林沉积物,都是巨大的沉积物碳库。

        除了强大的固碳储碳的碳汇能力,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滨海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减缓海岸侵蚀和保护岸线等方式来保护海岸带。

    (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海洋》直观且震撼地展示了伦敦、纽约、东京三座世界主要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B . 海洋变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给沿岸和小岛屿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C . 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且储碳保持着方向上的垂直状态。 D .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不但具有强大的固碳储碳的碳汇能力,还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 (2) 海洋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哪些负面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3) 面对海洋变暖的生态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4. (2023八下·宾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脑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劳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科学家为了测试脑神经的生长,曾经用小猴子做实验证实,五根手指的运动都在大脑中分别有相对应的指挥区域。如果其中一根手指缺失了长期不用,指挥这根手指的脑区就会被其他手指的主管区域所瓜分直至消失。

    人的大脑细胞在儿童早期会过度生长,被称作“开花”,后来在青少年时期将发生大规模的“修剪那些和其他神经元只产生微弱联系或者没有任何联系的神经元将会死去,某些区域会因此损失85%的神经元。所以在儿童早期就多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③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曾对153名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未来有显著更高的就业率以及显著更低的犯罪率,甚至患心脏病的概率也更低。

    (有删改)

    【材料二】

    ①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创造价值和塑造意志品质的途径。一些国家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环节,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在德国,家政课程远不止做手工、学烹饪等常规内容,而是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例如,古斯塔夫•阿道夫中学作为一所普通综合中学,该校从五年级到十年级,一共安排了长达6个学年的家政课程,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③长期以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是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会带学生们上手工课,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校不仅开设了各种常规的技术课程和家政课,甚至还有名为“以色列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课程。

    ④在新加坡,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升青少年独立自主的观念及责任意识很有帮助。

    ⑤法国拥有悠久的劳动教育传统,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程启发了学生对于应用技术的兴趣。法国中学教师马克•博尔泽表示,法国中学的劳动技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以专长和技艺实现自我价值。

    【材料三】

    ①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从2020年起便开始探索劳动教育“1+X”课程模式,即在每周一节劳动必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展以主题研学、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为载体的剪纸、面塑、篆刻等校本特色劳技课程。

    ②经过实践证明,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有效地规避校内劳动课程形式化和流程化的问题,更能让劳动的意义在具体的学科交叉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其他学科中植入劳动理念,更是将“劳动价值”化成了“无声之雨”滋润在学校课程体系的每一处缝隙里。

    【材料四】

    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教育调查表

    开设有专门劳动课

    有专门的劳动教室

    有专门的室外生产劳动基地

    有劳动方面的评优奖励

    以上都没有

    不符合

    49.30%

    64.70%

    61.80%

    52.40%

    80.90%

    符合

    50.70%

    35.30%

    38.20%

    47.60%

    19.10%

    【材料五】

    1. (1) 下面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画线句中“开花”“修剪”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B . 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是避免校内劳动课程形式化和流程化的一项有效手段。 C . 材料四显示,近一半的中小学没有设置符合专门的劳动教室和室外生产劳动基地。 D . 在中小学生校内劳动教育方面,相关场地的建设和课程的完善仍需进一步的加强。
    2. (2) 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一项是(    )
      A .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曾对153名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列数字) B . 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创造价值和塑造意志品质的途径。(打比方) C . 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是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下定义) D . 合肥市瑶海区从2020年起便开始探索劳动教育“1+X”课程模式。(举例子)
    3. (3) 学校为了让劳动课程能更顺利地开展,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制作了一期电视宣传片,如果为宣传片选择一幅海报,【材料五】中最合适的是哪一幅,为什么?
  • 5. (2023八下·滁州月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

    ⑴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⑶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

    ⑷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二:

    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文先列提纲,把构思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在行文过程中,就能随时对照提纲,有的放矢,确保打好的腹稿不走样。所谓作文提纲,也叫写作计划。列提纲就是制订写作计划,也就是把写作思路、篇章结构等编列下来,为整个写作过程提供导引。

    作文提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题目,二是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三是结构安排。其中结构安排是写作提纲的主要部分,一般要列出以下信息:一是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大体上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二是明确写作重点,何处详写、何处略写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还要想好如何过渡:三是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式;四是预设好点题的时机以及点题方式。

    老舍曾经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写作之前列提纲是多么重要。

    (刊载于2022年2月)

    材料三:

    对于正在初一、初二的未来中考生如何提升写作阅读能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宏超副教授分享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作文的基本功,提升表达能力。尽管经过了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但整体而言,初中阶段还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要从一些基本能力方面去锻炼写作基本功。

    其次要多看名家文章,培养语言的敏感性。初中阶段是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个阶段应该多看一些名家文章,来提升语言的敏感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也要注重阅读和写作的互相借鉴,写作与阅读是分不开的,好的写作能力一定要有丰富的阅读做支撑;而高水平的写作能力反过来也能提升阅读的能力。在初中阶段,要适当扩大阅读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尤其要学会完整地去理解一部作品,把握一部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写作思路。

    (刊载于2022年7月11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且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B .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C . 作文提纲包含题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和结构安排三方面内容。 D . 初中生要适当扩大阅读的视野,取其精华,不用完整地去理解一部作品。
    2. (2)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项更符合材料一中画线句的说法?简述你的理由。

      A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

      ——车尔尼雪夫斯基

      B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3. (3) 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中考生应如何提升写作阅读能力。
  • 6. (2023八下·临平月考)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演讲的叙述结构 

     

     

        
     

     坡 道 

     

     “坡道”就是演讲时你一开始说出的那几个句子。
    它应当马上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有足够高的坡度。这样,无论接下来你说什么,都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小贴士】 

     

     ●掌握好“我”与“你(你们)”的比例。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你们)”。 

     

     ●七秒法则:在听众决定是否关注你的讲话之前,你只有七秒的时间可以利用。 

     

     ●一些妙招:运用强大的统计数据,向听众提问,引导想象情境,讲述有趣的故事等。 

             
     

     发 现 

     

     不能强制性地将信息灌输到听众的大脑里,
    而要刺激听众主动发现些什么。要严格将中间部分的讲话归纳为三个要点,因为人的大脑,只能有效地对付三件事。 

     

     【小贴士】 

     

     ●三事原则:无论你需要讨论多少事情,将内容进行分类,类别不要超过三种,或者说发现要点不要超过三个。 

     

     ●列出“听众需要”知道的三个事项,从中找到“发现”的三个要点。 

     

     甜 点 

     

     甜点是正餐后的一道菜品,以此圆满地结束宴席。
    演讲也当如此,要让听众记住你的演讲结尾或者说甜点的工作就是要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创造一种美好的感觉。 

     

     【小贴士】 

     

     ●右脑原则:世界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已经揭示,人类的决策不是经由处理数据和
    信息的左脑作出,而是由处理故事、情感、色彩以及幽默的右脑作出。 

     

     ●最好的甜点是一则故事或轶事,也可以是一个增强讲话要点的比喻或想象。 

     (选自《高效演讲》) 

     【材料二】 

     人民把生命交给了我们 

     〔以色列〕伊扎尔•拉宾 

     ①在柔嫩的16岁,我被发给了一支步枪。这不是我的梦。我曾想做一个水利工程师,我曾在农业学校学习。我曾想,在干热的中东,一个水利工程师是很重要的职业。我今天仍然这么想。然而,我却被迫求助于枪。 

     ②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在我指挥下,那些想活、想爱的青年男女却是走向了他们的死亡。在我的指挥下,他们杀死了被派来杀害我们的敌方人员。 

     ③在中东我们的居住地,在以色列我们的家园,飞机上可以看到摄人心魄的景色:深蓝色的海洋和湖泊,深绿色的田野,五颜六色的沙丘构成的沙漠,石灰色的山脉,以及白墙红顶的房子点缀的整个乡村,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一个个坟墓。同样在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飞机的舷窗旁、几千英尺高空之外,不计其数的墓碑一片沉默。但是几十年来,它们的疾呼从中东传遍世界。 

     ④今天站在这里,我希望向那些所爱的人致意——也向对手;我希望向所有这些国家在所有这些战争中的所有倒下者致意;向他们的家人致意,他们承受着丧失亲人的重压;向那些残废者致意,他们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 

     ⑤儿童降生于一个混乱的世界,他不能选择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不能选择他的性别和肤色、他的宗教、国籍或家园。从他小拳紧攥地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置于他的国家的领导人的手中。是这些领导人将决定他是生活于舒适之中还是绝望之中,是安全还是恐惧。他的命运交给我们来处置——所有国家的总统们、总理们。 

     ⑥正如没有两个指纹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民族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法律和文化、传统和领袖。但是,有着一个能够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信息,有着一个对不同的 

     政体、不同的种族、相异的文化都适用共同的规律。 

     ⑦“那么,就好好地照看你自己。”这是生命神圣的信念。 

     ⑧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生命。这些就是: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自身。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 

     ⑨只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可以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 

     ⑩这个激进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平。 

     【注释】①伊扎尔•拉宾:以色列前总理,因与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本文为拉宾获奖时的演说稿。 

     【材料三】 

     同学们,有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值青春热血的我们,应该自强不息。自强是什么?自强是不沉郁在过去的坎坷中,不在坎坷中放弃自己的理想、迷失自我。 

     欧阳修被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意外地达到了自己的理想;苏轼被贬,可他却在水中藻荇交横中顿悟,“盖竹柏影也”,使他明白清者自清,最后自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杜甫即便是处在“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中仍能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不灭的希望,始终怀有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中华五千年,我们民族都是自强的,我们应当传承与发扬。 

    1. (1) 根据你对材料一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 . 随着演讲时间的推进,设计完美的坡道、发现与甜点能提高听众参与的热情。 B . 演讲开头只有七秒的时间可以有效利用,而这将决定听众是否关注演讲的内容。 C . “我将谈谈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样的演讲更容易刺激听众发现要点。 D . 演讲结尾向听众传递新的信息或提供新的数据,可作为甜点加强演讲的效果。
    2. (2) 演讲要有听众意识。材料二拉宾的演讲针对的主要听众是(    ) 
      A . 各国部队军人 B . 战争遇难者家属 C . 各国政要 D .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
    3. (3) 材料二中拉宾的开篇是否符合“坡道”原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4. (4) 材料二中拉宾的演讲从三个角度提供发现要点,请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5. (5) 材料三是小杭的演讲稿,请你运用材料一的资料为他提出两条修改建议。(要求表达流畅,有理有据,100字左右) 
  • 7. (2023八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各 题。

    日本核污水将流向哪里

    【链接一】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毁损。

    事故发生后,为了冷却原子炉里的核反应堆,福岛核电站向反应堆内注入冷却水,每天达 150 吨之多。这些冷却水被核反应堆污染之后无处安放,东京电力公司在附近设置了一些水罐来储存这些核污水。据估计,到 2022 年秋天,这些水罐的储存量将用完,之后污水将如何处理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日本想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拟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的排污计划引发全球焦虑。

    周边国家,如韩国和中国都对核污水拟排放入海表示严重关切,希望日本政府在与周边国家取得充分共识的基础上慎重做出决策。联合国也早在 2020 年 6 月对此问题发声。联合国关注危险物质处置等问题的相关特别报告员敦促日本政府不要无视在核废料处理问题上的义务,不要借着疫情之机,不经过国际交流,就强推核污水入海。不仅如此,日本国内福岛附近的民众也强烈反对日本政府把核污水排入太平洋。

    日本国内、周边国家和联合国的态度当然是有理由和科学根据的。核污水污染速度快、范围大,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模拟分析,福岛核污水将在排放的 855 天后,在洋流的复杂作用下扩散至整个太平洋,并抵达中国以及美国的沿海地区。虽然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含有大量和多种放射性核素的污水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有何影响,但至少可以断定,核污水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有负面影响,并且影响可长达数千年。

    (选自 2021 年 03 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二】

    根据东京电力联合美国罗格斯大学基于海洋模型所作的模拟分析,排放处理后的福岛核污水,只有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海域将呈现出高于海洋本底辐射值( 0.1〜1Bq/L)的放射性, 对全球海洋的总体放射性不会带来显著变化;即使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海域,排放核污水之

     后的辐射值也将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所规定的 10000Bq/L 的辐射上限标准。

    尽管日本方面承诺核污水将在处理后严格达标排放,但由于东京电力在历史上存在失信瞒报先例,国际社会对其是否真实达标排放存在信任危机,且通过海洋排放将开启核污水海洋排放的先河,很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继续效仿,故其面临较大争议。根据人民网报道,东京电力在核电安全运行方面屡有不良记录,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后均有隐瞒、虚报和篡改信息的前科,包括核污染水处理问题。例如, 2013 年 8 月,在公众质疑下,东电承认大约有 300吨高浓度核污染水从钢槽中漏出,部分可能已流入太平洋。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就福岛核废水排海相关专业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森林等专家。

    记者:福岛核污水只能排入海洋吗?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

    刘森林:福岛核事故废水处置不只有排入海洋一种形式,但日本选择了对本国最有利的海洋排放方式。

    日本对废水处置方案曾提出过氢气释放、地层注入、地下掩埋、蒸汽释放和海洋排放五种选择。地层注入和地下掩埋是在日本本国领土范围内处置,对其他国家没有影响,经济成本高;氢气释放、蒸汽释放会产生固体废物,需要进一步处置,经济成本相对较高,二次废物会影响日本本国环境。日本在未与国际社会和利益攸关方协商一致,未穷尽所有可实施手段的情况下,出于本国私利,仅以储罐空间受限为由,选择经济代价最小的海洋排放方案,   单方面做出排海决定,将本该由自身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全人类,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

    (选自 2021 年 4 月 1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四】

    为什么一直有大量声音反对把核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去,日本政府仍批准将初步处理  的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对此进行约束?

    对此,有海洋法方面专家认为, 1972 年的伦敦倾废条约原则上禁止倾倒,1982 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缔约国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但规定都比较原则和模糊。实际上日本也   正是利用了法律上的模糊地带与例外条款以及科学上的争议。

    (选自 2021 年 4 月 13 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福岛核电站遭到海啸袭击的时候,海水涌进原子炉里的核反应堆内产生了核污水。 B . 福岛储存核污水的水罐已经用完,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核污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C . 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厂虽然遭周边国家反对,但日本举国赞同。 D . 利用法律模糊地带、例外条款和科学争议,日本政府批准核污水排放太平洋计划。
    2.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本政府的核污水排放太平洋计划未经过国际交流,也未与周边国家取得充分共识。 B . 东京电力认为排放处理后的核污水对海洋辐射值影响不大,但其排放能否达标被质疑。 C . 日本放弃的除海洋排放方式外的四种核污水处理方案,对其他国家都没有不良影响。 D . 日本选择的海洋排放方式对本国最有利,是将本该由自身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全人类。
    3. (3) 下列对日本的排污计划引发全球焦虑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核污水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有负面影响,并且影响可长达数千年。 B . 国际社会对东京电力排放的福岛核废水是否真实达标存在信任危机。 C . 日本对废水进行氢气释放、蒸汽释放处理会产生二次废物,影响日本本国环境。 D . 日本把核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去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继续效仿。
    4. (4)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如,2013 年 8 月,在公众质疑下,东电承认大约有 300 吨高浓度核污染水从钢槽中漏出,部分可能已流入太平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