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历史高考冲刺训练(一)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4 浏览次数:6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 . 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 . 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 . 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 . 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 2. (2024高二上·云溪月考) 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   )
    A . 完善选官制度 B . 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 . 建立监察体系 D . 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 3. (2023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 . 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 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 . 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 4. (2023·广州模拟)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诏,要求京城的基层官员在“冬巡”时将老疾孤幼等人统一送至福田院安置,并下发“贫子钱”作为福田院日常运营经费。“贫子钱”的主要来源是内藏库、左藏库和中书省这几个中央机构。这反映了当时(   )
    A . 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备 B . 民间救济得到官方的支持 C . 战争频繁导致流民增加 D . 朝廷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 5. (2023·广州模拟) 《明史》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守仁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自我意识的觉醒 B . 文化权力的下移 C . 传统文化的转型 D . 专制思想的弱化
  • 6. (2023·广州模拟)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B . 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 C . 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 D . 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 7. (2023·广州模拟) 1895年,严复提出,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是想让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让他们收税征粮,作威作福。这说明严复(   )
    A . 支持推翻君主制度 B . 反对儒学思想 C . 意图革新国家制度 D . 倡导三权分立
  • 8. (2023·广州模拟) 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
    A .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 . 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 . 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 . 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 9. (2023高三上·肇州月考) 1950年6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国营商业机构应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于是,国营商业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恢复购销路线;中央还组织私商下乡收购土产。上述举措(   )
    A . 推动了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B . 发挥了乡村市场的主导作用 C . 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 D . 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 10. (2023高二上·广东期中) 从1985年起,国家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的工资改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把职工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贡献和成绩密切结合起来。这反映了(   )
    A .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B . 按劳分配原则的形成 C .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 . 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
  • 11. (2023·广州模拟) 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大部分著述,都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12世纪,西班牙的学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这一现象(   )
    A .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 . 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繁荣 C . 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发展 D . 加速了西欧文艺复兴进程
  • 12. (2022高三上·广州期末) 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皇家委员会。委员会迫使两所大学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所有的“教皇契据”、大学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这一做法(   )
    A . 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B . 加快大学世俗化进程 C . 促进城市教育的兴起 D . 使大学成为科研中心
  • 13. (2023·广州模拟) 近代欧洲,各种方言逐步兴起并不断在文学表达方面加以运用;若干国家的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西欧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同质化”的独立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民族主义思想 B . 社会主义思想 C . 自由主义思想 D . 民权主义思想
  • 14. (2023·广州模拟) 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和纺麻工厂里占70.5%。1851年调查显示,英国约有25000名女子从事家庭教师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这表明,英国(   )
    A . 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 . 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 C .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D .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
  • 15. (2023·广州模拟) 1929年,苏联最大的钢铁厂破土动工,其中有美国公司参与规划设计,有250名美国人直接参与建设。同期,苏联另外两大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札波罗热钢铁厂也是美国援建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坚持新经济政策的方向 B . 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 . 冲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D . 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 16. (2023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并要求国际社会通过“公开和建设性的对话”建立新的关系。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 .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B . 提高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 C . 聚焦了发展中国家发展 D . 瓦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3·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在南通完成了一项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它们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专门技艺学校等教育机构和设施;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以黄海垦殖为主体,包括大丰等垦殖公司和农会、水利会、棉业试验场等;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等。

    ——摘编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

    材料二: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60%以上为土质疏松的沙土和壤土。自明代棉花传入后,特殊的土质条件,加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植作区;同时,境内密布的河网系统又为棉花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集散区。

    ——摘编自羌建马万明《江苏南通地区近代棉花生产的发展研究》

    材料三: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乡人以土纺土织为业,但是“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纱土布,去路滞减。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查计现在(1895年)南通地区,每日可销洋纱二十大包,已合机器一万锭之数。若寖增不已,不出十年,必尽变为洋纱之布。民间膏血,耗夺无形。”

    ——摘编自冯小红《再论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现代化》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的特点。
    2. (2)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张謇的成功之路。
  • 18. (2023·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一幅著名画家关山月创作的作品。此作描绘的是一位妇女聚精会神读信的瞬间,关山月将创作意图隐藏在画的细节之中,妇女胸前佩戴的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表明了她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的身份。该协会是当时最大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曾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婴儿背带绣有“□□”字样表达了妇女内心最热切的愿望(注:试题编者遮盖了这两个字)。画家以工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画面,紧紧扣住了时政热点。

    ——《一封家书》(1953年)

    请写出作品中被遮盖的两个字,并说明理由。

  • 19. (2023·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次能源革命简表

     

    开始时间

    能源构成

    主要参与国家

    第一次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煤炭

    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

    第二次

    20世纪初

    煤炭、电能、原油

    美国、西欧、日本、俄国等

    第三次

    20世纪末

    原油、煤炭、电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

    美国、西欧、日本、苏联、中国、印度等

    ——摘编自史丹等《论三次能源革命的共性与特性》

    材料二:1975年美国通过了节能法案,对汽车每加仑汽油的最低行驶里程作出规定;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节能措施,如汽车减速、航班减少;1980年,通过限制室内温度等措施,西方国家取暖用油普遍下降。1975-1985年间,世界煤炭需求量增加了27%,天然气需求量增加了24%。到1989年,核电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在199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8.6%、煤炭27.28%、天然气21.6%、水电6.72%、核电5.73%。

    ——摘编自刘波等《石油与20世纪的变迁》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能源革命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能源革命带来的启示。
  • 20. (2023·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