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修...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1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八下·海林期中) 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航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术之高超、船行速度之快。 B .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的无限喜悦之情。 C .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动词层层递进,真切地写出人们听鼓时的心理感受,可见腰鼓所释放出的力量之大。 D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 B . 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 C .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 D .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 3. 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B .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 .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 .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 4.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比喻) B .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比喻) C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拟人) D .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夸张)
  • 5. 下列对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 .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拟人) D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设问)
  • 6. 下面几个句子是对排比修辞手法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排比句由结构上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构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 B . 排比侧重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一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C . 排比是句子两两相对,句式整齐。 D . 运用排比的目的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被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 7. 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B .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C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比喻) D .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
  • 8.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B .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D . 双喜长得很像他爸爸。(比喻)
  • 9.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
    A .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 .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 .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 10. (2023八上·灌阳期中) 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 .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 B .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C . 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D . 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
  • 11. 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 .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 . 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12. 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 .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 . 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 D . 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 13. 下列句子不是排比的一项是(  )
    A .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C . 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    D . 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 14.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 .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 C .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D .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 15. (2022八下·江油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 丽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总令人流连忘返。 B . 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 C .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 D .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 16. (2022八下·二七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B .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C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D .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 1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 .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 .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D . 每次出发之前,春雁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
  • 18. 下面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B . 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C .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D .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19. 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④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A . 排比     比喻     拟人     反复 B . 排比     拟人     比喻     反复 C . 排比     比喻     拟人     重复 D . 排比     拟人     比喻     重复
  • 20.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 .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 .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 .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对比)
  • 21.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⑵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⑶无耻啊!无耻啊!

    A . (1)设问(2)引用(3)反复 B . (1)反问(2)比喻(3)反复 C . (1)反问(2)引用(3)反复 D . (1)设问(2)比喻(3)反复
  • 22. (2021八下·永吉期末) 下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夸张) B .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颗颗耀眼绚丽的星辰。(排比,比喻) C . 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比喻) D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设问)
  • 23. (2021八下·曹县期末)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谦让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就如一泓清泉浇灭哀怨嫉妒之火,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这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天气的酷热难耐。 C . “什么是英雄?英雄当如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有国士的担当。”此句设问,自问自答,阐释英雄这一称呼的内涵。 D . “草地年轻,绿得很天真;山峦老迈,绿得圆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地”“山峦”当作人来写。
  • 24. (2021八下·南开期末)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 . 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 .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 .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25. (2021八下·铁东期末) 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 .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B .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C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 .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 26. (2020八下·高邑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C .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D .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 27. (2020八下·邵阳期末) 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比喻) C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排比) D . 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 28. (2020八下·齐齐哈尔期末)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B .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的水。 C .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 D .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 29. (2020八下·北京期中)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 B .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 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 30.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 .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C .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 .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