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非...

更新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65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八下·洋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成衣产量猛增,原因是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各大成衣品牌乘着全球化东风,开始在越南、孟加拉国国等生产成本低廉的国家设厂。如今,制衣厂甚至转移到了埃塞俄比亚。该国纺织工人的工资全球最低,月薪折合人民币仅181元左右,环保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工作环境要求都较为宽松。企业家便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生产海量服饰.再以低价倾销。诚然,衣服的质量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有谁在乎呢?商家并不考虑衣服是否耐穿,他们的目的是刺激顾客多消费。

    由于衣服售价低廉,人们的花销没有比20年前多出很多,所以对衣物的热情只增不减。人们对穿着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打击”地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今的服装产业已然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第三大耗水产业。服装产业每年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这个数据看似不多,然而从原材料加工成纺织纤维,再织成布的过程中,许多原材料的生长、生产和制作也会造成污染。

    例如:棉花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促进其生长的杀虫剂和化肥会污染水域,导致有害水藻大量繁殖;皮毛产自动物,而动物的集中饲养要耗费大量资源,反刍动物还会排放温室气体甲烷;聚酯纤维、塑料等合成材料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而聚酯纤维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制衣原材料,69%的衣物由其制成,生产和织造合成纤维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棉花的三倍;把原材料变成丝线的化学过程仍会有污染。

    【材料二】如今,我们生活在快时尚或者说是“即穿即扔”的时代,结果是,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扔掉一半以上的衣物,有些衣物可能只穿了三四次!一面是大量生产,一面是迅速淘汰,那些被淘汰的衣物大多得不到妥善处理。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法国的一项调研表明:法国每年要售出多达62.4万吨的衣物,其38%会回流到回收点,最终只有10%能真正回收利用,其中不到1%会被重新制成其他衣物。那么,回收点中其余旧衣物的命运如何呢?它们大多数沦为碎布、楼房绝缘材料或者汽车工业用的毛毡(都是附加值不高的材料)。而那些未被回收的衣物去哪里了呢?可能丢进了垃圾桶,可能压了箱底。小部分“幸运儿”会在法国的旧衣店里再次售卖,但更多的是卖到了非洲、印度等地,而旧衣物的大量倾销,有时又会导致当地纺织市场失衡。

    【材料三】环保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废物再利用。其实废物也能重获新生,摇粒绒就是用塑料瓶制成的。如果你觉得摇粒绒不够时髦,就看看法国品牌“1083”去年10月推出的“无限牛仔裤”吧。该系列所用的全部材料,包括布料、拉链、纽扣,都源自海洋垃圾和塑料废品。此外,产品还经过抗菌处理,可减少洗涤频率,变得更加耐穿。“无限牛仔裤”一经问世,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它的影响下,目前人们在寻找新型制衣原料方面仍在进行积极地探索。

    1. (1)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2)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三条有关选购衣物的建议。
    3. (3) 下列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服装产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可见它对环境的污染并不严重。 B . “无限牛仔裤”将海洋垃圾、塑料废品用作制衣原料,这可能会推动制衣原料的变革,也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C . 人们对服装的过度消费给旧衣物回收利用造成极大负担,将旧衣物销售到非洲、印度等地,会影响当地的纺织市场。 D . 服装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某些人为因素是可控的。
  • 2. (2023八下·义乌月考) 非连续文本阅读

    名言展台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材料一】演讲——想说爱你不容易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种情形:在熟悉的场合或熟悉的人面前讲话,有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在正式的场合演讲,往往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归其原因,主要是演讲者的心理作怪,因害怕“出丑”而唯唯诺诺。其实,公开发言的紧张感,是极其普遍的。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表演者、歌唱家、球员等,都有这种“怯场”的压力。因为你一旦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就会引发紧张反应。我们应在心理上把自己视作一个普通人,能有机会公开发言、演讲,那是对自己的锻炼,讲得好或差,都能获得很多经验,以此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会充满意愿去挑战自己。多锻炼几次就好了。

    【材料二】演讲——是技术也是艺术

    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演讲能力是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演讲是口才中的口才。成功的演讲,以机智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自信的气势,让思想的清泉流进每一个听众的心田。

    在这个开口表达就可以创造价值的时代,演讲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加分技能。演讲是口才和思维的体现,是一种有效地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你学会演讲,将大大增强你的沟通能力。美国的大学,不管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类,都把演讲学规定为必修课。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则规定:政府工作人员要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才能上岗工作。可见演讲之重要!

    【材料三】演讲—一其实有法可循

    做一场好的演讲,是需要技巧和办法的。

    言之有声——语气、语调、节奏、停顿、快慢、连接训练。演讲不同于一般说话,要求演讲者能根据演讲的主题及场合,确定演讲的感情基调,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进行表达,注意演讲时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

    言之有物——讲好故事,重点突出,吸引听众。演讲要吸引听众,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好的演讲不但重点突出,而且形式丰富有趣。在表达方面,切忌空泛单调、平平乏味,言语要有波动才好听,所以需要学会一波三折地讲,生动有趣地讲。

    言之有情——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引起共鸣。用情,是演讲最简单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演讲并无固定模式,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讲法,只要契合本身的身份、性格和年纪特色,用真情实感去讲就行了。

    班级召开“认识演讲·让演讲更精彩”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关于“不喜欢演讲的原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表简要概括结论。
    2. (2) 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演讲就紧张,感觉会在演讲中“出丑”,请你阅读材料一,给他提出一条缓解紧张心理的具体建议。
    3. (3) 班会主持人希望曾在演讲比赛中获得冠军的你,为大家说说演讲的重要性及技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发言稿。
  • 3. (2023八下·泾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于5月 26 日至29 日在贵阳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给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最早应用于 IT行业,目前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许多人认为大数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其实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你今天买了什么,看了什么,都可以叫做数据,所有人的这些数据集合在起统称为“大数据”。

    【材料三】

    有了大数据,商家可以据此分析网页浏览模式以及消费记录,预测需求、定位消费人群,优化定价以及监控实时趋势,大数据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如网络订餐平台会根据以往的消费记录,为用户推荐更适合的美食,节省了用户选择的时间。健康大数据会根据医保、就诊医疗服务、电子健康档案、当地人群疾病特点、就医习惯等,对每位参保居民进行健康“画像”,“算”出其适合的就诊行为。

    【材料四】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机构,都有可能获取你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落到网络黑客的手中,给你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比如说,我们在无人超市里留下了购物记录,在手机里存着很多个人隐私,在医院里留下了诊断和治疗记录,这些信息很可能被泄露而成为网络黑客的“金矿”。

    (以上材料均摘自网络,有删改)

    1. (1) 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 . 所谓大数据就是所有信息资源的统称,你每天买了什么,看了什么,这些都可以叫做大数据。 C . 当用户网上订餐时,网络订餐平台会依据大数据为用户推荐更适合的美食,节省了用户选择的时间, D .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在无人超市的购物记录,在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记录,随时都可能被一些机构获取。
    2. (2) 什么是大数据?
    3. (3) 大数据是把双刃剑,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 4. (2023八下·临潼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的西北面,是广阔的亚洲内陆。这里有着寸草不生的戈壁,有着流沙滚滚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以及中亚广袤的沙漠。它们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这是黄土高原能堆积巨厚黄土的前提。

    中纬度盛行西风,在近地面层被崛起的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支,北边的一支绕过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携带着西部地区的沙尘往东部吹。到了冬季,蒙古高压气团的增强,形成干冷的西北气流,由西北向东南运动,将亚洲干旱内陆岩屑物质夹带运移到黄土高原,甚至有一些能远涉长江流域和东海。

    在黄土高原上,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有好几座,它们对从西而来的沙尘可以层层阻挡。从更西边的贺兰山、六盘山到太行山以西的吕梁山,它们就如同一个个盾牌,一层层地拦截从西面吹来的沙尘。而太行山,最后索性将剩下的一部分沙尘很多直接截留在了山脉之西。这应该是东西方向上对沙尘阻挡的最外围了。

    可以说,若无这些山的存在,就很难有如今黄土集中分布的黄土高原,更遑论此后在此之上展开的人类历史。

    【材料二】黄土,最适合农耕文明诞生和延续之土。

    土壤是农业的命脉。抓一把黄土在手中,轻轻捻一捻,你会发现它的质地十分细腻。原始人类发现,用简单的木质、骨质或石质工具就可以轻松翻开黄土,进行耕种,这就是黄土的易耕性。所以农业的起源,只能发生在黄土这类易耕的土层之上。

    农业起源了,还需要延续下去才能发展出灿烂的文明。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 80~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

    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一方面由于黄土堆积深厚,且具有垂直的纹理,灌溉后有利于下层的养分、水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季风对黄土的搬运和堆积一直都没有停止,每年都有新的黄土落在地面上,就好像它一直在进行“自我加肥”,所以不用担心土壤中养分元素耗尽而无法继续耕种的问题。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材料三】从西周至汉唐,经过两千年高强度的开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至清代生态系统已濒临崩溃。古代的六盘山森林苍苍,是黄土高原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元帝忽必烈曾于此避暑。到1842年林则徐流放新疆时路过,却在《荷戈纪程》中这样记载:“其沙土皆紫色,一木不生,但有细草。”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崩坏有许多原因,乱砍滥伐、盲目垦荒、战争动乱、自然灾害、政治腐败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压力。有人统计说,从公元 6~15世纪,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明清以后比例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很大,1820年达到3115万人;如今人口超过1亿。想一想,这么多人口,世世代代拥挤在一片干旱的黄土上耕作、放牧、煮饭、烧炕;树林砍光了,就烧秸秆、拾落叶、吃树皮、挖草根;田地收成少,就开垦更多的坡地,挖掘更多的草皮……

    【材料四】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水土治理目标的变化,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也渐渐从修建梯田和淤地坝这样的工程治理,转向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与工程治理并重。人们认识到,要减少对于黄土的各种侵蚀,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恢复高原植被,重建生态系统。

    重建生态的最好办法是降低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数量,退耕还林或还草,自然恢复植被。

    黄河输沙量的锐减,与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等综合因素有关,但人类的生态建设努力仍然功不可没。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大规模进行的建造梯田、修沟筑坝、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在不同地区,都对水土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推动这些生态工程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的生态才开始好转。这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粮食、燃料和放牧问题得到了解决,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无论如何,这里的生态重建初见成效,很可能,我们正站在黄土高原环境史的一个转折点上。还黄土高原以绿色,重建黄土生态,是华夏儿女对于这片土地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世界上有许多更肥沃的土地,但没有哪块土地像黄土高原那样,创伤让我们痛心,贫痛仍让我们眷恋。失去了这片黄土,世界再大,中国人也会内心空虚。

    1. (1) 请结合【材料一】,说明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 (2)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尝试说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兴衰的原因。
    3. (3)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黄土高原西北面的亚洲内陆的戈壁沙漠,是黄土高原能堆积巨厚黄土的前提。 B . 由于黄土堆积深厚,灌溉后有利于下层的养分、水分被毛细作用带到地表。 C .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崩坏的根本原因是乱砍滥伐、盲目垦荒、战争动乱、自然灾害、政治腐败等等。 D . 大规模进行的建造梯田、修沟筑坝、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是黄土高原的生态才开始好转的根本原因。
  • 5. (2023八下·黑山期中) 【材料一】

    中国天眼、天问一号、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这些象征着中国科技由跟跑到领跑的“大国重器”,成为我国科技战略布局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个“三件套”,包括环绕器、进入舱和“祝融号”火星车,后两者共同组成着陆巡视器。火星车和环绕器共同肩负科学探测使命。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将一次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巡视”,这在国际航天领域也是创举。不过,这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很艰难。地球到火星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最近时约5500万千米,最远时可达到4亿千米。由于距离远,地面与火星探测器的通信面临最长接近20分钟的延时。科学人员无法随时控制探测器,考验前所未有。

    意大利科学家罗伯特·奥罗塞赞叹道:“这项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中国一次就完成了美国宇航局花了数十年才完成的任务。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国稳步提高对外援助资金规模。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其中,提供无偿援助1278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47.30%,重点用于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等。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政府设立了抗疫合作专项资金,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还承诺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文化最好的钥匙。目前,全球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

    (选自《光明日报》)

    1. (1) 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个“三件套”,包括进入舱、“祝融号”火星车和环绕器,前两者共同组成着陆巡视器。 B .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政府将设立抗疫合作专项资金,还承诺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 C . 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很艰难。 D .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90万亿元,同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是16.1%。
    2. (2) 学校准备举行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小张拟写的演讲稿提纲,请结合以上材料,帮他补充完整。

  • 6. (2023八下·大石桥期中) 阅读

    【材料一】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随着孩子对优秀诗歌的需求,童诗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童诗创作的成人化、段子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童诗教育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本应由儿童创作的‘本真的诗’,却被成人改成他们所谓的‘纯真的诗’;很多读者认为现代童诗是‘小儿科’,不需要诠释……”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错误的诗歌观念。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二】

    诗歌评判标准很模糊,难以判断。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翻阅语文高考的历史,发现诗歌写作向来不受作文试题青睐。2020年仍有3个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不得写成诗歌”。高考不让写诗歌,就是一个指挥棒。它告诉家长,写诗与孩子的前途没关系。这是一个负面的暗示。同时,手机、短视频的流行,让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机上,挤占了文学阅读时间。

    应试教育思维,也是阻碍学生诗歌素养培的重要因素。青年评论家李壮在给中学生做讲座时,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当前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三】

    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唐元龙等人前往奉节县,考察该县在荣获“中华诗城”后,如何继续将诗教工作向前推进的情况。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奉节县砚瓦村、夔都出租车有限公司。

    砚瓦村,据传说,当年杜甫路过此地时看到山清水秀,柑橘成林,诗兴大发,欲向老乡家借文房四宝一用,找了半天独缺台,于是忽发奇想,用瓦代砚,老乡磨墨,诗圣挥笔,写下那首“园柑长成时,三寸黄如金”的田园诗作。为纪念杜甫,人们就把此地改名观瓦村。近年来,村里建造了文化广场,因地制宣布置了用竹简形式书写的“砚瓦脐橙产业园赋”,用古诗词装了一条景观路,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经典诗词,一边亲手采摘脐橙。

    夔都出租车公司组织全司180多名驾驶员学习诗词,并专门举办“夔州古诗词竞赛活动”,共有13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获得者余明炯竟能背诵800多首古诗词,成功进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百行国,成为了节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让客人一上车就感受到奉节的诗城文化,公司所有的出车计价器的语音中置入了李白的千古绝唱,将《早发白帝城》作为开场白,营造了浓厚的诗城文化氛围。

    【材料四】

    “中华诗教”的思想方向和教育维度

    诗语品读→诗歌的语言质素→语言教育→汉语魅力的认知 准确

    诗美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审美鉴赏→审美能力的锻炼 美感

    诗心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情感教育→自我情感的提升 动人

    诗道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文化教育→文化底蕴的夯实 深刻

    1. (1) 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教,中国的传统教育自古有之,也是儿童基本教育方式的开端,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 B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表达方式写作,并没有排除诗歌。 C . 童诗教育一直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诗歌创作的功利化、教条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 D . 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罗列的现象主要从经典文本、批评者的认知和读者的认知三方面来说的。
    2. (2) 材料三中砚瓦村和夔都出租车公司的做法可以用在童诗教育中吗?请简要说明。
  • 7. (2023八下·宣州期中) 阅读

    【材料一】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材料二】为什么地球在变暖?

    我们生活的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大温室”,它是透明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隔离,几乎完全允许可见光通过。但它又能强烈吸收长波红外光,特别是波长为12-18微米的红外光,这主要是二氧化碳在起作用。这一特性使得地球表面附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像温室中的玻璃和塑料薄膜一样,阳光可以进入,但热量不能散射。这种效应被称为“温室效应”,会使地表温度上升。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燃烧,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温室效应”自然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地球温度的上升。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在未来50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温度就会上升3摄氏度,地球气候会明显变暖。

    【材料三】地球变暖有什么好处?

    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的雨水。非洲的北部、亚洲的中部、以及我国的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转变为暖湿性。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的戈壁滩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将变得更适宜人居住。

    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据统计,美国加州地区近年来森林大火发生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美国政府在头痛的同时,发现山火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上的植物生长太茂盛了,等到冬季来临,干燥的季风一吹极易引发大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以很快的速度增长,这里面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更是重要原因。

    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通北移,产量随之普遍增加。近十几年来,全球的作物产量持续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减少、雨水丰沛是决定性因素。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保证了全球饥饿人数大幅下降。

    【材料四】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变暖的危害是导致自然灾害变多,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另外全球变暖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因为全球变暖后会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所以全球变暖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先看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全球变暖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也是由于人类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当全球变暖后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还会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造成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增大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还有加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全球变暖将会严重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科学家们常呼吁不要砍伐森林,会造成全球变暖,但是很多人觉得这与自己无关。其实全球变暖后会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生存,因为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地球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大家要重视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

    以上材料均选自2022年11月份《中国经济时报》

    1. (1) 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室效应是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自然现象。 B . 二氧化碳能吸收长波红外光,特别是波长为12-18微米的红外光。 C . 随着“暖冬”的持缓发生,越冬农作物区域普通北移,产量随之大幅增加。 D . 全球变暖后可能会使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2. (2) 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在未来50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温度就会上升3摄氏度,地球气候会明显变暖。

    3. (3) 请结合材料三,说说地球变暖有什么好处。
    4. (4) 全球变暖会导致雾霾天气增多,危害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人类健康,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说说,有什么应对措施。
  • 8. (2023八下·康巴什月考)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情绪管理

    材料一:

    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以下是两个有关情绪失控的典型案例:九年级学生小军(化名)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不愉快,上课时同学向老师说了这事,小军急眼了,对老师大声喊,然后摔门而出,导致老师无法正常上课……

    ②八年级学生小霞(化名)特别爱玩手机,妈妈暂时把手机没收了,结果她去妈妈房间砸碎了花瓶、杯子,还把门一脚踢坏……

    ③针对青少年不擅长管理情绪的情况,中学教师卓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青少年要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冷静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学会和同伴交流沟通。教育硕士李莉也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情境的变化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能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被人所接受的情绪反应,那么,这样的表现更易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材料二:

    谢瑞琦针对某地区456名13~20岁青少年的常见情绪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青少年情绪类型总体呈正常分布,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焦虑、无聊、烦躁等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生。在积极情绪类型中平和、喜悦的比率,女生分别占61.85%和52.63%,而男生则为56.56%和38.18%。此外,男生的焦虑、愤怒、空虚、无聊等奔放的负面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如悲伤、冷漠、孤独等要多于男生。

    以下为青少年负面情绪产生原因的调查统计,原调查问卷为多项选择题。

    ——(数据来源:谢瑞琦《青少年情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材料三:

    ①万文昌:学校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内容。

    ②社会工作硕士许青云: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以提升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反之,父母的冷漠和沉默会抑制其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发展。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青少年更能够积极调控情绪。父母过分干预或者是任意放纵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产生消极影响。

    材料四:

    个人情绪调整常用方法举例:

    1.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中的两位同学都不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B . 受调查的青少年,大多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中,但是,负面情绪也较为普遍。 C . 受调查男生的奔放的负面情绪多于女生,同样,男生的内敛的负面情绪也多于女生。 D . 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也许会更加顺利。
    2. (2) 请从材料二的柱状图中得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3. (3) 请说说材料二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结合材料,请你为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从不同角度提两条建议。
  • 9. (2023八下·江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9.4吉瓦(GW),其中仅中国就安装了6.8吉瓦。根据世界海上风电论坛(WFO)的一份新报告,2023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或将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在建设阶段的项目容量处于领先地位。

    据悉,目前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26.5吉瓦,占世界海上风电总容量的46%。

    到2022年底,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7.6吉瓦,其中英国13.6吉瓦、德国8吉瓦、荷兰3吉瓦。这意味着中国现在的海上风电装机量已超过了这三个国家的总和。

    ——《中国海上风电继续领跑!》

    材料二

    从规划端来看,目前多地正在积极布局深海风电示范项目,例如,2022年9月份上海推出了4.3GW+首批深远海海风示范项目;海南万宁漂浮式海上风电1GW试验项目一期工程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该项示范项目一期200MW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并网,二期工程800MW计划2027年底前建成并网。

    2022年9月29日,明阳智能展示了“OceanX”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OceanX”将搭载两台明阳MySE8.3-180超紧凑半直驱海上风机,总容量达到16.6MW,以“V”字型排列,共用一个漂浮式基座,成为全球容量最大、重量最轻的双转子抗台风漂浮式风机,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海域。目前该平台产品开发完成,预计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择机安装于南海海域。展望未来,随着漂浮式等新技术不断进步,深远海风电将实现大规模开发,海风成长空间才能真正打开。

    ——《2022年海上风电报告》

    材料三

    2017年9月,阳江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了年内核准目标。同年10月,粤电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海上风电场项目、中节能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获核准……自此,一场“蓝海会战”在阳江全面打响。短短5年时间,阳江从造“风车”到架“风车”,基本构建起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启动了全国首个国际风电城建设。

    据广东粤电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消息,粤电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0万千瓦,2021年12月5日全容量并网,去年提供清洁能源约7.08亿千瓦时,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风自南海逐梦深蓝:阳江凝心聚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四

    曾庆存院士对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对产业未来的规划十分期待。目前阳江现有气象监测手段以陆上为主,海上气象监测手段缺乏。虽然海上风电企业有气象监测设备,但仅仅服务于企业本身,生产调度气象要素不全,数据共享难度大,形成“数据孤岛”难以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需求。

    对于如何为阳江海上风电提供公共气象服务,曾庆存院士表示:“我们要培养更多气象人才,与相关气象部门、高校紧密联系,为阳江海上风电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1. (1)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从材料一可知,2022年中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26.5吉瓦,超过英国、德国、荷兰的总和。 B . 材料一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2022年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在世界领跑。 C . 明阳MySE8.3-180海上风机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重量最轻的双转子抗台风漂浮式风机。 D . 阳江不断上马海上风电项目,发展迅速,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2. (2) 结合材料二和下表,你能推断出广东海上风电规划建设有着怎样的特点。

      广东海上风电规划建设项目表

      项目

      项目规模(MV)

      水深(M)

      离岸距离(KM)

      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扩建项目

      352

       

      15

      华能汕头勒门(二)海上风电场项目

      594

       

      14-18.5

      中广核惠州港口二PA(北区)海上项目

      210

      30-43

      22

      中广核惠州港口二PA(南区)海上项目

      240

      30-43

      22

      中广核惠州港口二PB海上项目

      300

      30-40

      23

      中广核汕尾甲子二海上风电

      400

      33-39

      25

      中广核汕尾甲子一海上风电

      500

      33-39

      25

      国电投揭阳神泉二海上风电项目

      502

      34-39

      25

      粤电阳江青洲一(400MW)海上风电项目

      400

      37-40

      50

      粤电阳江青洲二(600MW)海上风电项目

      600

      38-44

      55

      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

      505

      41-46

      67

      三峡阳江青洲五海上风电项目

      1000

      46.5-52.5

      71

      三峡阳江青洲六海上风电项目

      1000

      37-46

      52

      三峡阳江青洲七海上风电项目

      1000

      45-53

      70

      中广核阳江帆石一海上风电场项目

      1000

      40-50

      55

      中广核阳江帆石二海上风电场项目

      1000

      40-50

      69

      汕头中澎一上风电项目

      1000

       

      95

      汕头中澎二海上风电项目

      1000

       

      95

      汕头中澎三海上风电项目

      1000

       

      95

      汕头南澎一海上风电项目

      1000

       

      93.5

      汕头南澎二海上风电项目

      1000

       

      93.5

      汕头南澎三海上风电项目

      1000

       

      93.5

    3. (3) 根据三个材料,你觉得阳江要继续发展海上风电需要怎么做?
  • 10. (2023八下·仁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材料一】

    ㅤㅤ20世纪以来,学者们多称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态为“戏曲”,渐成习惯。它是融歌唱、表演为一体的舞台形式,演员在表演中大量运用虚拟性的程式化手段,歌唱时按其所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等特征的规定性,运用特定的声韵技巧,剧本的唱词以特殊的音乐格律为规范,戏剧人物的道白遵从诗的韵律,在武戏里还用成套的格斗,表现双人或多人间的武打甚至大规模的战争。

    ㅤㅤ“唱念做打”是中国传统戏剧四类基本的表演手段。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尽美妙,手势、眼神和身段都包含丰富的意义,既有很强的叙述性,也能够传神地体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而大量运用音乐性的唱腔与念白,强化了戏曲的抒情功能,使得戏曲在处理与表现人物处于复杂情境中的婉转细腻的心理时,具有特殊的优势。

    ㅤㅤ19世纪中叶欧洲盛行的不使用歌唱手段的“话剧”随西方人进入中国而始出现于上海。但戏曲仍是中国戏剧的主体,在中国广阔的区域内,因地而异,形成了地方化的多样性表达方式。戏曲都以“唱念做打”为基本的表现手法,但是在各地却出现了不同的戏曲音乐风格,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300多个剧种,至今仍有200个左右的剧种流传在各地,体现了中国戏剧极其丰富与多元的风范。

    (选自《中国戏剧史》,有删改)

    【材料二】

    ㅤㅤ2022年1月7日至17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澳门举办。本次活动以戏剧为载体,将众多专业戏剧人和资深戏剧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演绎中国戏剧的精髓和魅力,在巩固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戏剧之声,助推戏剧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节上,昆剧《牡丹亭》、京剧《智取威虎山》、黄梅戏《女驸马》等一幕幕经典戏剧片段轮番上演,更有杂技名家吴正丹、魏葆华带来精彩杂技表演《东方天鹅——肩上芭蕾》。

    ㅤㅤ此外,来自国家京剧院的京剧《锁麟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楼胜折子戏专场》、广东粤剧院的《白蛇传•情》等经典戏剧作品在中国文艺网进行线上展演。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01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三】

    ㅤㅤ近年来,戏曲电影、戏腔演唱等戏曲衍生表演涌入人们的视野,一些戏曲界人士在网络“出圈”,戏曲和年轻人的碰撞开始以另类形式出现。常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并不排斥戏曲,反而有成为互联网“看戏主力”的趋势。抖音发布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在线观看国家非遗戏剧相关视频的观众中,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50%。

    受访者对戏曲发展期望的数据统计

    受访者对于戏曲发展的期望

    占比(%)

    希望戏曲专业人士多用创新形式展示戏曲

    60.98

    希望年轻戏曲人能多为戏曲传播贡献力量

    60.65

    希望媒体、自媒体等多传播戏曲文化

    50.17

    受访者希望短视频等平台可以对一些专业人士进行认证,对鱼龙混杂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管理

    35.94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29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统戏剧能运用虚拟性的程式化手段,表现双人或多人间的武打甚至大规模的战争。 B . 说明是材料一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C .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采取线下与线上展演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活动。 D . 戏曲电影、戏腔演唱等戏曲衍生表演涌入人们的视野,是由于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戏曲。
    2. (2) 结合材料一,请概括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
    3. (3) 粤剧是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种类,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创造力,请你结合材料三为粤剧的传承发展提几点建议。
  • 11. (2023八下·巴州月考)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当前,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出现轻微下滑,但大量“非接触”式服务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39亿元。

    今天,记者从2021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了解到,本次报告由中国电子学会发布。报告指出,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为全球贡献了40%左右的份额,连续多年稳坐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宝座。

    (选自《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目标,即加快数字化普及速度,加快智能转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智能制造产业融合逐渐扩大,加之以美国为首的技术打压和封锁让国际大环境日益严峻,智能制造领域掀起了一股“国产化替代”的热潮。

    热潮之下,国产化进程也遭遇了很多挑战和难题。从核心的底层技术到总线协议模式,我国智能制造产业都受制于国外。本土化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要开发自主技术和产品,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要实现智能制造技术的自主可控,首先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备基础科学积累,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其次,国产企业想要走向高端应用,还要解决客户信任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技术做好,才能让产品应用落地。

    (选自《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未来蓝图》,有删改)

    材料三:大家都知道,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设备、自动化设备推陈出新。各种不同新型态的机器人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关,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与奠基作用。

    机器人教育在培养孩子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因此机器人教育引起了很多学生、家长的关注,为此许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了机器人教育课程。

    随着机器人教育的流行,各种机器人竞赛活动也开始风靡。很多大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多项国际机器人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创新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的普及还相对落后。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机器人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大力发展机器人教育,普及机器人文化,培养我国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选自《机器人教育活动》,有删改)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虽然影响了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长,但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B .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消费国,标志着我国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 . 国产企业要开发自主技术和产品并使产品走向高端应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基础科学的积累和客户信任度的建立。 D . 机器人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各方关注,这有利于青少年机器人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2. (2) 从材料二看,智能制造国产化的必要性有哪些?
    3. (3)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 12. (2022八下·恩施期末) 非文学作品阅读

    天问一号

    材料一: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就用《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这也是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进行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成功率约4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火星全新的环境,需要全新的技术,带来全新的考验。

    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绝对是大热门元素。“在火星上开荒种土豆”“将火星作为跳板跃至更深宇宙”……一部部作品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不光展示着目前相对成熟或能够预见的科学技术,还勾勒出人类对火星的各式幻想,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好奇和向往。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

    (摘编自邢斯馨《“天问一号”踏上征程,火星,我们来了》)

    材料二:

    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进行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这让火星成为人类探测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参与国家也最多的一颗行星。火星为何会受到人们如此钟爱?

    这与火星的自然条件有关。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现有航天器的探测结果,已清晰可知火星拥有海岸线道述、河道痕迹,湖泊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痕迹。因此,当前具备探测火星的技术能力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对火星探测的重点之一就是寻找水的痕迹, 或者探测甲烷的存在,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这些也是行星探测的重要命题。只不过,与其他动辄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抵达的星球相比,基于现有航天能力,飞行6~7个月就能到达的火星,无疑是各国开展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

    我国的“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 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我国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的积累,人造卫星升空,探月工程连战连捷的经验,大推力运载火箭、超1亿公里测控、探测器研制等技术的突破,都为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断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摘编自冯华《下一站,火星》)

    材料三:

    The Verge网站指出,“天问一号” 是中国迄今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任务,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让漫游车在火星上成功着陆并运行的国家,也是首个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任务的国家。

    德国媒体报道中国“新型火箭经受住考验”,为中国实现后续雄心勃勃的航天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问一号”不仅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也将激励本国青少年,让青少年热爱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并在长大后投身相关职业领域,以促进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

    《德国之声》报道,中国一直乐于强调与国际伙伴的合作,除了俄罗斯外,中国也与奥地利空间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与此同时,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国际宇航大会、欧洲空间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巴西、法国,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在“天问一号”发射前已向中国发出祝贺视频或贺电,并表达深化合作的愿望。

    外媒纷纷表示,近十多年来,中国太空探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功,“天问一号” 是其中最新的一个项目,而且,中国未来还有更多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更重要的是,各国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火星的整体了解。

    (摘编自刘霞、李山(“天问一号”发射,中国太空实力提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定名为“天问一号”,这是受到2300多年前屈原所创作的《天问》这首诗的影响。 B . 现在多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的行星的探索,找到了火星存在水的痕迹或者甲烷的证据。 C . 火星相对于其他行星来说,距离地球较近,但并不意味着完成探测任务就轻而易举,它对技术的要求仍然很高。 D . 我国近十多年来,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诸如“天问一号”这样的太空探测项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人类对火星进行了四十余次的探测活动,虽然成功率不足50%,但是为人类探测深空星球提供了宝贵经验。 B .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火星元素多有体现,其优秀作品既展示了目前相对成熟的技术,也有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见。 C . 把火星作为“天问一号”的探测目标的原因是火星的地形地貌、温度、体积、一年四季等与地球最为相近。 D . 我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从人造卫星发射到深入探测月球,再到对火星探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太空探索活动。
    3. (3) “天问一号” 发射将给我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3. (2022八下·重庆期末)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假如蚊子都死光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蚊子,这种动物除了惹人厌之外,还会传播各种致命的传染病。比尔·盖茨曾说蚊子才是地球上杀人最多的动物,目前光是由蚊子传染的疟疾每年就会导致将近3亿人生病,其中有70多万人因此死亡,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美元。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蚊子全部消灭呢?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如果有人公开提出让蚊子这个物种灭绝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其中一个反对理由是,目前已经发现了3500多种蚊子,但其中只有几百种会咬人,能够传播疾病的蚊子种类就更少了,因此我们不必将蚊子全都杀死,只要杀死最危险的那几种就行了。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蚊子之所以讨人厌,不光是因为传染病,人被蚊子叮咬后的各种不适以及因为蚊子影响睡眠而导致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重点。人类为了对付蚊子所花费的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这些钱用来干点啥不好呢?

    有不少人曾经认真研究过彻底消灭蚊子的可能性,以及此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10年7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综述文章,得出结论说假如全世界的蚊子都死光了,对于地球生态系统会有影响,但程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严重。

    地球上蚊子数量最多的地方并不是热带雨林,而是北极地区。这个地方的蚊子集中在夏天繁殖,数量多得可以形成蚊子云。这些蚊子主要以食草类动物为食,一只北极驯鹿夏天时每天最多可以被蚊子吸走300毫升血,这给驯鹿的种群繁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北极的蚊子死光的话,北极地区大型食草类动物的数量会有显著增长,有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该文作者认为蚊子灭绝影响最大的地区很可能是北极,但这种影响是很容易通过其他办法解决的。

    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蚊子数量当然也不会少,但因为蚊子的体积太小,总的生物量并不大。确实有很多动物是以蚊子或者其幼虫为食的,比如鱼类、鸟类、蜥蜴、青蛙和蝙蝠等,但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只靠蚊子为生。如果蚊子被消灭的话,它们应该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总之,虽然蚊子的确是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因为蚊子的体积太小了,其影响很容易被替换和补偿。考虑到蚊子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将其彻底消灭的话,好处将大于坏处。

    当然了,蚊子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生物,要想将其消灭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人类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不孕不育或者只生雄性的雄蚊,再将其释放到大自然中,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袁越   选自《生命八卦:明而又愚的人体》有删改)

    【文本二】

    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把一种优质沃尔巴克氏体菌型注入白纹伊蚊的胚胎中,产生第一只带菌雌蚊,获得第一个蚊株——HC蚊株,再由它在实验室中与雄蚊交配产生后代。经过大规模饲养至后代蚊子的蛹期,进行雌雄分离。把携带有沃尔巴克氏体的后代雄蚊投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可以导致雌蚊的胚胎100%死亡,因此可以让蚊子绝育。

    (摘自人民日报《人类终于找到了对蚊子“种族灭绝”的杀手锏》)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文本一第①段在说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 . 如果蚊子消失了,会对地球生态产生影响,但没那么严重。 C . 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只靠蚊子为生,因此如果蚊子被消灭的话,它们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D . 文本一的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2. (2)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彻底消灭蚊子利大于弊。
    4. (4)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文画线句和【乙】文都写到了消灭蚊子的方式,【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14. (2021八下·滁州月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 27日至 12月18 日期间英国奥密克戎毒株确诊病例变化图(如下) 

     

            材料二: 

     

         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11月 26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变异株。 

         当地时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儿童医院科研团队发布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全球首张图片(左图为德尔塔毒株与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突变对比图)。图片显示,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更多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变异多样化,且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朗索瓦•巴卢分析称,奥密克戎变异株携带着一系列不寻常的突变,有可能是在某个免疫力低下病例的慢性感染期间发生的变异,也有可能来自某个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奥密克戎这一变异毒株有大量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令人担忧。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拥有数十种突变,这些突变将它与以前的变体区分开来,并使它能够避开宿主体内的抗体,特别是能与病毒外围的刺突蛋白结合并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中和抗体。这意味着尽管很多人对新冠病毒早期版本已有广泛的免疫力,但与德尔塔变体相比,奥密克戎有更多宿主可供选择。 

          另外,在病毒传播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变体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因此感染者每次呼气都会呼出更多病毒,但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达成共识。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迈克尔•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一项研究支持了上述猜测。他们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在上呼吸系统中的复制速度快于以前所有的新冠病毒变体。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团队的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在培养的鼻细胞中复制的速度比德尔塔快。 

     (《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4日) 

            材料四: 

          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多点散发或者集中暴发。短时间之内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大。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症状相对较轻。一方面,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产生的细胞免疫功能尚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率较弱,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等特殊人群,感染后罹患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隐匿性更强,多数病例感染后症状比较轻,甚至是无症状感染,导致感染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 

          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或者是加强针接种的情况下,也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尤其是尽可能减少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并且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的概率。 

     (选自《科技日报》2022年03月12日) 

    1. (1) 下面与所给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奥密克戎,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 B . 病毒学家迈克尔•常团队对于人类肺部和支气管组织的研究支持了奥密克戎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更高的观点。  C . 奥密克戎毒株与其他新冠肺炎毒株相比,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短时间之内会发展成为局部聚集性疫情。 D . 戴口罩仍然是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的有效方式,此外还要勤洗手、做好室内通风、减少非必要外出。
    2. (2) 仔细观察材料一,提取两条信息。 
    3. (3) 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根据后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的原因。 
  • 15. (2022八下·月考) 实用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根据中国新闻网材料改写)

    [材料二]

    “祝融”探火

    ①在中国远古神话中,祝融是为华夏民族传下火种的创世祖神之一,教古人学会了用火。“祝融”这个充满文化色彩的称号,在全网投票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辆火星车的大名。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②从外貌上看,“祝融号”就像一只美丽“蓝色闪蝶”,四只翅膀是用于能源供给的太阳能电池板。它重240千克,长3.3米,宽3.2米,高1.85米,携带多种科学载荷,可以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

    ③据专家介绍,“祝融号”火星车由移动、天线、热控、供配电等10个分系统组成,具有四大主要动能:一是承受火星恶劣的气候考验,自主工作和休眠;二是适应火面地形,在火昼时完成火面感知、自主移动;三是在火星上进行科学探测;四是把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④火星表面空气极其稀薄,保温效应有限,导致昼夜温差过大。大量的沙尘悬浮在空气中,每年都会出现风速高达180m/s 的沙尘暴。风暴、沙尘和低温对精密仪器是严峻挑战。“祝融号”采用防尘涂层、纳米级气凝胶和正十一烷集热窗等温控技术,确保安全无虞。对于旷日持久的沙尘暴和夜晚低于-100℃的恶劣环境,“祝融号”将自动进入“熄火”休眠状态,先躲过“风头”;等待条件适宜,可以实现自动唤醒,继续工作。

    ⑤火星地表遍布沙丘和砾石,随机出现的尖锐砂石会轻易破坏火星车的动力系统,对火星车造成巨大威胁。“祝融号”的机身被设计成了可升降的主动悬架结构,能够自由转向,六个轮子均独立驱动,多轮悬空的条件下依然能自由移动。在极端地形中,“祝融号”还能重新设计轮子驱动方案以实现“蠕动”“蟹行”和“踮脚”等复杂机械操作,成为一辆不折不扣的“火星六驱越野车”。

    ⑥“祝融号”携带了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气象测量仪等6种科学载荷,进行科学探测。

    ⑦“拍照”是“祝融号”最核心的科学研究目标之一。例如,可拍摄火星高清广角大图的导航地形相机,能为我们带回火星“华丽苍凉”的场景;多光谱相机,可以详细分析地形、地貌和地质的具体情况,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表面演化的历史和未来。

    ⑧通过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我们能利用“火眼金睛”一探火星土壤和浅层地下的结构,找寻那里暗含的奥秘;而气象测量仪,则能为“祝融号”提供各种气象数据,让我们了解这颗神秘行星的“呼吸脉络”。

    ⑨地火距离对于通信是个巨大挑战,信号衰减随着距离增加迅速提升。“祝融号”还时刻跟随火星自转,与地球沟通极为困难。“祝融号”不可能携带巨大的天线并提供足够能量供应,它通过天问一号的环绕器来实现信号中继。在正常运转时将所有宝贵数据储存起来,当环绕器飞临“祝融号”上空时,“祝融号”将信号上传并接收新指令,由环绕器直连地球。

    ⑩“祝融号”着陆火星,是我国在行星科学领域史无前例的突破,也为世界火星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宇宙是个联系的整体,通过洞察这颗行星的奥秘,我们也能一探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迈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有删改)

    [材料三]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一气 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一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材料四]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曾介绍,人类的探火史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下表)。人类迈出探索脚步的国家只有美国、前苏联、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和印度。迄今,在44次探索任务中,只有20余次完全或者部分实现了目标,能够着陆火星并成功开展探测任务的仅为个位数。其中,美国的四次探索任务分别创造了人类第一次成功接近火星、绕飞火星轨道、着陆火星、开展火星地面探测的历史。中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一次性完成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的深空探索的国家。

    (选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阶段.

    时间

    方式与任务

    第一阶段

    1960年~1970年

    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

    第二阶段

    1970年~1990年

    展开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

    第三阶段

    1990年至今

    展开着陆巡视探测,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

    1. (1) [材料一]中有一张宣传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它的设计创意。
    2. (2) 简析[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 (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B . 在沙尘暴和低温等极恶劣环境中,“祝融号”将自动进入“熄火”休眠状态。 C . 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密度低、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D . 美国成功进行了四次火星探索,创造了人类探火史上四个第一;而中国一次就实现了“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说明中国火星探测水平远高于美国。
    4.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及其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