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元素。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而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书以及与之有关的撰写、制作、流通、存藏等技术,产业与运作制 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的诗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诗人发现并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山水,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江南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江南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水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却能击穿石头等坚硬之物,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源头上孕育般的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相迎,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冬酿
苏沧桑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凌晨五点。
东海上的玉环岛,和往日一样,太阳如约翻过黑夜的墙,跃上墙头般的海平面。
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得更深,走得更远,光无法渗透的每个皱褶,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
一个灰扑扑的酿酒坊窝在庙样塘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无孔不入的精灵——糯米饭蒸腾的香气正源源不断地从酿酒坊里涌出来。
山崖下传来隐约的涛声,酿酒坊里响起两个男人的声音。
老师头伊海伯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总管灵江叔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糯米从泉水里捞出来的样子,像冬日屋檐上的青苔被春雨唤醒。倒进木蒸桶时的样子,则像江南临近年关的一场小雪,薄薄的,瘦瘦的,亚光的。
半小时后,糯米饭从木蒸桶里倒出来时的样子,变成了江南的另一场雪,洁白,松软,一层叠着一层,像雪花瓣一片挨着一片,每一个镂空处,都住着一朵晶莹的晨曦。
糯米饭的暖香,来自谷穗,谷穗来自土地和阳光,它是光的孩子。初升的太阳向山里村撒下一缕缕晨曦的刹那,它与母体重逢。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做酒人伊海伯、灵江叔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
锅炉蒸气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
七个海岛汉子的身影穿梭在蒸腾的热气中。蒸气升到屋顶,凝结,雨一样滴落到他们头发上,悬停在眉睫上,顺着脸上的沟沟壑壑往下淌。像蒸气雨一样淌下来的,是七个男人的汗水。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点。
米是骨头,水是血液,曲是魂魄,醪是酒的胎儿。
六十九岁的伊海伯困得厉害,窝在大樟树下暖暖的阳光里打了个盹。半夜,他要一次次爬起来听酒,听曲的轻歌曼舞,听曲的浅吟低唱,听曲的作威作福。
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几乎每晚都会看见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摇摇晃晃走来它熟悉的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他敞着棉大衣,趿拉着棉拖鞋,红彤彤的脸,睡眼惺忪,两百步的路,他的鼻子一直使劲吸溜着,
他吸溜着所经之处的每一丝香气。从小屋到酿酒坊一百多米的斜坡上,他依次闻到了冬菊花的香,大樟树干燥的树皮香,冰冷,清冽,孤独,和春天开花时浓郁的樟树花香截然不同,和白天酿酒坊蒸腾的糯米饭香气也截然不同,他都喜欢。走近酿酒坊,则有一股熟悉的香气,迈进门的一瞬,他的耳朵雷达般炸开。
他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酵液发酵声,是那种很细很急的“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像雪正在太阳下迅速融化,又像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青蟹在灶台下吐沫。
醪是娘肚子里还不会说话的胎儿,嘤嘤嘤嘤哭着笑着,告诉它自己饿了,困了。
胎儿说,缸料厚了,温度高了,难受!
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等胎儿们安静了,他就回小屋睡一会儿。然后,又准时一两点起来一次,两三点起来一次,哄它们睡。有时候,胎儿们“补吃多了”,闹得太猛,“发高烧”,直接泛出酒缸,水舀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一夜四五遍,等酒缸里胎儿们老实了,他才安下心,天也亮了。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调节发酵醪的温度,补充新鲜空气,以利于酵母生长繁殖。人们尊称开耙师傅为“头脑”,即酿酒的首要人物,要断米质、制酒药、做麦曲、淋饭(用水冷却糯米饭)、开耙、压榨、过滤等等,一听、二唉、三尝、四摸,负责一切酿酒技术的把关。没有一位开耙头脑能保证其一生中所酿的每一坛酒都是好酒,伊海伯却几乎从未闪失。
伊海伯是玉环岛第八代做酒人,少年时继承了一手酿黄酒手艺,也继承了好酒量,十四岁时一天吃过十二斤黄酒,现在还是一天五斤黄酒,当水喝,白酒一天可以吃一斤多,没酒吃不行。从醒来到睡下,到半夜起床,他都要喝酒,一天吃十几次。喝多了趴桌子上睡,醒来又喝,但从不糊涂。他喝什么酒都觉得不好喝,就喝自己做的酒。
有一次他去宜兴,酒馆里的黄酒卖 35 元一瓶,他品来品去,觉得酒瓶是好看的,但才七两半,舌头都没打湿,农民们哪里吃得起?回来就拉着哥们说,我们自己做酒。
白酒辣,红酒酸,他都不喝,只喝自己酿的黄酒。心里,对遥远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白酒红酒酿造人充满敬意,惺惺相惜。他听说,外国人把谷物酿的酒蒸馏,叫威士忌,把葡萄酒蒸馏出的叫白兰地。赤霞珠是萄酒王国中的国王,拉菲则是王后。拉菲庄园中的种植葡萄基本不用化肥,两三棵葡萄树才能生产一瓶 750ml的酒。拉菲酒的个性温婉内敛,花香果香醇厚柔顺,和他做的黄酒很像。于是,他觉得,在全世界,他都是有知音的。他暗暗跟他们较着劲,不能“倒牌子”。
“我一世人贪酒,这辈子,老酒和饭一起戒了。”
酒,是他的最爱。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①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②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纵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③问于众仲④曰: “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⑤ , 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⑥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⑦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孺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
(节选自《左传·石碏谏宠州吁》)
【注】①嬖(bi):受宠。②石碏(què):卫国大夫,人称“石子”.③公:指鲁隐公。④众仲:鲁国大夫。⑤戢(jí):收敛,停止。⑥羽父:鲁国公子翠。⑦厚:指石碏的儿子石厚。
①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纵之为祸。
②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必不免矣。
对于受众而言,当前微短剧、微综艺、微纪录片等“微”体量的影视作品更加贴合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点。通过移动终端、竖屏模式,这种微表达让更多观众_______。一方面,相较于动辄1 小时以上的长视频,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时长的微影像更容易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填充受众___________的缝隙。另一方面,受时长所限,微体量的影视内容起承转合紧凑、故事背景简明,更符合当前用户的观看偏好。
当前,微体量影视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从选题上看,部分作品为了博取观众眼球,出现拜金、猎奇、庸俗、暴力等负面内容,难以对观众形成正向的价值引领。微表达适应了碎片化的需求,但碎片化与思想深度之间如何才能达到平衡,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从制作上看,成本门槛较低、制作周期较短,让粗制滥造有机可乘,以致内容空洞、缺乏逻辑、原创匮乏等问题____________。
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创新路径与模式外壳的同时,微体量影视创作需要打磨更有品质的内容和打造更接地气的内核,而营造出“小而精”的观看体验也是它不可或缺的追求。一方面,微体量影视作品应面向现实,摆脱单纯猎奇的__________,向精品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微体量影视作品需承载正面导向与价值引领,探索小体量如何讲述大主题的有效路径。用短篇幅弘扬宏大主题,诠释主流价值,力求体量虽浓缩,匠心却不打折扣,中国故事讲出温度,讲出力量。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阿尔志跋绥夫曾借其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 。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_,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著名书画家丰子恺说,使人生从豪壮沦为沉默、圆滑世故的微妙要素,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漠自私的成人;血气旺盛、锐意进取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一日一时一分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这一过程中又时时处处有所谓的人生的欢乐,于是人生就被确定,现实而满足地进行下去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