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串讲:清朝农...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62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七下·东莞期末) 图为清朝山东人口数与人均耕地占有变化情况,反映了(    )

    A . 农业经济发展停滞 B . 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 垦荒政策初见成效
  • 2. 文物承载着历史。下面是《清朝开荒执照》,这是清朝政府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的执照。它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

    A . 鼓励农村集市 B . 边境贸易繁荣 C . 重视农业生产 D . 商业市镇兴盛
  • 3. 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帮的活动( )
    A . 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 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 D . 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
  • 4.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农业技术逐渐落后 B . 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5. 清朝时,推广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 . 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 . 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C . 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 . 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6. 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 . 坊市界限分明 B . 对外贸易扩大 C . 城市商业兴盛 D . 人口数量增加
  • 7. “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材料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是(    )
    A . 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 . 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 . 重农抑商 D .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 8.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 .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 . 手工业的发展 C . 商帮的活动 D . 商品贸易的兴盛
  • 9. 明清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 . 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 .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 .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 10.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B .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C . 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发展尤为快速
  • 11. 阅读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 .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B . 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C .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D .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 12.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 . 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 . 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 . 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 13. 《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具有地域性 B . 政府大力支持 C . 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 . 货币广泛流通为条件
  • 14. (2024七下·安庆期末) 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由此可见戏曲发展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相关( )
    A . 皇帝的扶持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艺术家创新和改进 D . 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 1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化艺术取得很大成就。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 . 《红楼梦》于乾隆晚期排印面试 B .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逐渐形成京剧 C . 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D . 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养鸟斗鸡
  • 16.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上述材料说明(    )
    A .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 .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 . 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 .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
  • 17.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清朝前期,最为著名的商帮是( )
    A . 晋商、浙商 B . 徽商、闽商 C . 晋商、徽商 D . 闽商、苏商
  • 18.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清雍正帝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了《耕织图》中的一幅(如图),其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祺和福晋的容貌。这反映了( )

    A .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 .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 C . 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 . 双季稻种植技术得到推广
  • 19. (2022七下·深圳月考) 在《前门街市图》(如下图)中,前门大街两旁各色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历历在目。这幅画卷体现了清朝前期( )

    A .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B . 商品经济十分兴盛 C . 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D . 全国商业网的形成
  • 20.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谚语”的变化折射了( )
    A . 经济重心不停地向南移 B . 湖广地区粮食产量提高 C . 种植技术得到大幅改进 D . 经济作物种植有大发展
  • 21. (2022七下·深圳月考) 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给清朝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 有利于中外商品贸易发展 C .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D . 增加经济作物品种和产量
  • 22.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这表明了( )
    A .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了改变 B . 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 C . 当时的手工业工场已比较成熟 D . 手工业的品类繁多、产品精良
  • 23.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前期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注:做买卖)户数千家”的都会。汉口镇的发展,说明清朝前期( )
    A . 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B . 水路交通非常发达 C . 手工业出现新因素 D .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 24.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这一时期,被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康乾盛世
  • 25. (2022七下·邛崃期末) 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    )

    表  1661~1766年耕地面积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 . 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B . 玉米、甘薯作物得到推广 C . 政权一直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D .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 26. (2022七下·宁明期末)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
    A . 苏湖熟,天下足 B . 人间数十里,贾户数十家 C .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 . 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 27. (2022七下·榆树期末) 明清时期,形成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团体,除徽商以外,还有(    )
    A . 浙商 B . 晋商 C . 鲁商 D . 粤商
  • 28. (2024九下·岳池模拟) 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水路交通发达 B . 农业不断发展 C . 城镇商业繁荣 D . 人口增长迅速
  • 29. (2022七下·宁明期末)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宋元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明清时期
  • 30. (2022七下·武鸣期末) 清代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完整地展现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卷共有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A . 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B . 苏州文化生活丰富 C . 苏州商品经济繁荣 D .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 31. (2024七下·榆树期末) 清朝初期,面对明朝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    )
    A . 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 . 发展工业 C . 鼓励商业发展 D . 促进人口增长
  • 32. (2022七下·海南期末) 康熙时期,开始期望农民不再“狃于种地”,开展畜牧等他种经营;继之以雍正,土地增垦、“竭力耕耘”之外,提倡“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展宽农业经营方向;完成于乾隆,“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这些措施(    )
    A .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B . 强化了对耕地的依赖 C .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D .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3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理念,为我国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

    ——《二十五史新编·清史》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1. (1) 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过度实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危害?
    2. (2) 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应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至明清,城市商业更是成熟,如北京明朝时,城内店铺林立,有三百六十行,还出现了许多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米市、猪市、羊市、花市、煤市、缸瓦市等等。清朝时,北京商业更是超过明朝,庙市由22处增加为36处。除了北京之外,当时全国有“四大名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这几个地方,商贾辐辏,交易兴旺。

    ——徐康宁等《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

    材料二: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农业的什么现象?试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可知,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试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