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来就是一个(xuàn) A 丽夺目的形象。思想家梁启超高声赞颂: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领袖毛泽东也曾赞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诗词,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
诵读八年级下册课文,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少年”:满怀着“蒹葭苍苍,①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美好追求,拥有着 “ ②____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胸襟; 展现着大鹏南徙时“③____ ,④____ ”(《北冥有鱼》)的凌云之姿; 弘扬着寒梅罹难后“ ⑤____ , ⑥____ ”(《卜算子·咏梅》)的坚贞精神;最可贵的是,“少年”能长存“⑦ ____ ,⑧ 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为天下寒士谋温饱的博大胸怀。总之,世界的精彩,会随着这一声声“少年”,前脚跟着后脚,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到来。
今天,少年的我们,正在茁 C 壮成长,请不要冷漠,不要怅 (wǎng) B ;要埋头苦学,也要瞭 D 望远方。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①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②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什么是意境?
④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上联:以和为贵历尽劫波兄弟在 下联: 修得公心义理真
示例:举办“和文化”图片展
项目一: 项目二:
①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②家和万事兴
③以和为贵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欣赏( ) 因为: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时,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笔尖也很粗,写一个笔画多的字,大稿纸的两个格子也容不下。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钢笔不可。
④母亲对我说: “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⑤我不停地哭闹,喊叫: “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借钱去给我买。”
⑥母亲叹了口气,为难 地说: “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 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今天为了一支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张得开口啊!”
⑦我却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⑧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
⑨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 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⑩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⑪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
⑫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⑬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 “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着步子。
⑭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 ,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⑮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 “给钱。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 “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⑯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 “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支钢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2022第7期有删改)
冲突次数 |
“我”的表现 |
母亲的表现 |
第一次 |
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 |
① |
第二次 |
② |
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 |
第三次 |
推车上坡时,我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 |
③ |
①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②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
(句子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材料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 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②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 《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 “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③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 比如,雨水甫至,____,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 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②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文言词句 | 释义方法 | 解释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 旨: |
然后能自反也 | 语境推断法 | 反: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任务一:请以“最好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的故事。
任务二:请以“最好的时光”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理解。
要求:①若选任务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若选任务二,请自拟题目。
②符合文体特点,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