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11-07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是宋元话本。话本内容主要通过说书人的“说”来呈现,“说”不仅要有听觉形象的创造与渲染,更需要引导听众将听觉形象通过“再造想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话本这种特殊的听觉与视觉转化决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走向,也使之具有了现代影视艺术的诸多特征。 

    影视作品往往使用长、短、快、慢镜头的推、拉、移、转,远景、近景、特写的交替出现,呈现文本内容的空间性、视像性、流动性。中国古典小说则擅长通过“镜头式”的语言描写,将重点突出的细节进行加工,以刻画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长镜头”可以连续表现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慢镜头”与“快镜头”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慢镜头”往往是特写某一事件细节;“快镜头”则可以缩短事件的时间跨度,突出时空的浓缩感。中国古典小说常用“快镜头”式的语言介绍故事缘起或背景,如《西游记》中讲述仙石化作石猴的语段,仅仅百余字,就浓缩了石猴的漫长孕育过程。而“空镜头”多用来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中国古典小说擅长通过“空镜头”式的环境描写,渲染特定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中国古典小说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仿佛是通过“镜头”向读者“呈现”故事。 

    影视艺术一般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类: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与叙事蒙太奇相类似,着眼于情节设置,包括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平行蒙太奇”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展开的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出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出现,共同揭示统一的主题或展现同一个情节。“交叉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重复蒙太奇”则是通过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具有一定意指的镜头,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反复叙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名著中不仅有许多蒙太奇叙事的结构方式,也有许多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表现蒙太奇包括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对比蒙太奇”将具有反差性的镜头进行并列组接,从而产生对比的效果。它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即通过内容或形式的强烈对比,达到作者想要的某种效果。“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并列或交替展开类比,形象而含蓄地传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它往往构成对主人公人生、命运、人性的一种隐喻。而“心理蒙太奇”偏重心理描写,通过镜头的组接或音画有机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回忆、梦境、闪念、幻觉、遐想、想象甚至潜意识的活动,多用对列、交叉、穿插的手法,表现人物强烈的主观色彩。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地跟随故事的发展,走进人物内心,与主人公实现心理共融、同悲同喜,获得一种特殊的观赏享受。当读者用“影视化”阅读方式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也会不由自主地跟随“文字镜头”还原“故事细节”,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想象情节画面,展开“再造想象”合成“影视画面”,调动读者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体会人物内心或细微或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阅读审美快感和思维的发散与联通。 

    (摘编自殷业凤《中国古典小说的“影视化”阅读》)

    材料二: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等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的过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宋元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话本的某些特点使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了现代影视艺术的诸多特征。 B . 中国古典小说中“镜头式”的语言描写,和影视作品中长镜头、快镜头、慢镜头等具有奇妙的相似性。 C . 情节设置上,中国古典小说借鉴影视艺术的叙事蒙太奇,形成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等样式。 D . “影视化”阅读方式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时调动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说书人引导听众将听觉形象通过“再造想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由此可知话本小说完全靠说书人的“说”来呈现。 B . 影视作品靠不同镜头的转换来呈现文本内容,古典小说也可以实现“文字镜头”与“影视画面”的联通。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几处对风雪的描写运用的就是“空镜头”式的语言,渲染了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 D .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就是借助贾宝玉“心理蒙太奇”式的梦境得以揭示。
    3.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观点鲜明,作者从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入手,探究了古典小说的影视化特征问题。 B . 文章总体为“引论—本论—结论”式结构,本论部分以递进式的结构思路行文。 C . 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以《西游记》中仙石化猴的语段为例,阐明了中国古典小说“快镜头”式的语言特征。 D . 文章将影视艺术和中国古典小说加以比较,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阐述了“影视化”阅读的可行性。
    4. (4) 学术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请为材料一写一段提要,不少于90字。
    5. (5)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体现了哪些“镜头式”的语言描写。
  • 2.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木萨

    段爱松

    我的族群,有时候是石头变的,有时候又是流水。 

    在我年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常对着一坨坨石头说话。江水里大大小小的石头,他每年都得问问它们,来年,族群里会发生些什么大事。 

    我的父亲,独龙族人的南木萨,天神格蒙赋予族人的授意者,是族里能够驱鬼的人。他时常向着太阳初升的地方祈祷,那是先祖迁徙过来的方向。 

    那里有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一代又一代的族人被莽莽群山困住,谁也不知道群山外面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新鲜世界。 

    直到有一天,有几个人找到了我的父亲,其中有一个是我们的阿空头人,另外两个穿着军装,说着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阿空头人问我的父亲,为什么要散布谣言、破坏生产。 

    我的父亲说,族人们刀耕火种、打猎抓鱼,那么多年了,那么多代了,有什么不好? 

    阿空头人说,那都是过去了,现在要发展生产,只有发展了生产,大家的生活才会过得更好。 

    我的父亲说,那样,他们把水引到村子里来,会引来水鬼,村子就要遭殃,不得安宁;水引进村来,人是要得打摆子病的,到时我也没有办法。 

    我的父亲不太信任跟着阿空头人来的这两个穿军装的外人。就是这两个人,还带来了一大群外来人,说是要在这里开什么水田,种什么水稻。 

    这两个穿军装的人,站得笔直,也不大说话,只是面带微笑,却好像能够听得懂我的父亲和阿空头人用本民族语言说的话。他们偶尔用自己的语言嘀咕几句,甚至夹杂着一些族群简单的词句。我的父亲对此颇感惊奇。 

    阿空头人解释说,他们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都在学习我们族群的语言了。 

    我的父亲心头一震,觉得外来人学习族人说话,像是被冒犯了,但又说不清楚到底被冒犯了什么。 

    阿空头人有些兴奋地说,他们来帮助族人开水田可是大好事,以后,我们就可以吃上大白米饭了。 

    我的父亲没有吃过大白米饭,也没有见过大白米饭,只是曾经听阿空头人说过,那些像珍珠一样的颗粒,煮熟后散发出的诱人清香。但他仍然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鬼,因为他最近老是做梦,梦见山上一头巨大的老熊跑下来,不但把火烧地里的庄稼吃了,这只贪得无厌的野兽,竟然还把火烧地一块一块吞下了肚。 

    我的父亲板起脸,说,大白米饭可吃可不吃,没吃白米饭的族人们,还不是照样得活?祖先的规矩可不能这么破坏了。 

    阿空头人叹了口气,语气稍显沉重,对我的父亲说,看看我们过去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吃饱过没有?有衣服穿没有?过去又有谁来帮助我们?过去来的都是些什么哪,不是强盗土匪就是土司豪强,可现在呢,到处都解放了,再也没有人来欺负我们了。并且新政府派他们来了,带来的又是什么?我们的祖先,难道愿意我们继续忍饥挨饿受苦吗? 

    我的父亲紧锁的眉头,不觉被阿空头人的这番话解开了,就连刚才铁青的脸色也变红了许多。是啊,阿空头人说的没错,这些穿军装的人,不知道怎么跋山涉水进来后,给各家分了布匹、衣物、农具、食物,就算是天神格蒙下凡,能做到的不也就是这个样? 

    想着想着,我的父亲站了起来。他转朝着阿空头人说,那你给他们说一下,规矩还是要讲,将水引流入村前,得杀鸡,祭拜山神;凡是水流过的地方,需要用松柏枝挂一些我画了咒符的布条纸片,祭拜水神。阿空头人懂得汉话,他便用汉话,大致把我父亲的意见说给两位穿军装的人。 

    瞬间,我看到这两个人眼中突然迸发出光亮。那时,我当然不懂得开什么水田,但我感觉得到,那两个外来人眼中温暖的兴奋,像极了后来我第一次吃到大白米饭时,下咽的那种舒坦。 

    这件事情之后,我的父亲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虽然也看到族人们吃上大白米饭的满足,但他心中,一直像在纠结着什么。他常常自言自语,说那头巨大的老熊,在他最近的梦境中被枪打了。 

    我的父亲一直想解这个梦,但他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他开始按照他父亲传授给他的那一套,把一名南木萨该掌握的术,一点一点教给我。 

    可是,我的第一个有关南木萨这个族群神圣身份的梦境,并没有看到父亲期许的那只传说中的神鹿,奔跑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 

    我忘不了,阿空头人带着两个穿军装的人来到我家的那个下午;更忘不了,那两双发出光亮的眼睛,带着怎样的喜悦离开。我吃到了由开水田带来的大白米饭,我的父亲也吃了,包括我所有的族人们,也都吃到了,大家都认为,一定是天神格蒙的主意。 

    而我一直深信,是我的父亲祭奠了山水,开水田才没有引来灾害,因为他从来都告诫我,山水是平衡的,世界也是平衡的,特别是在我们族群生存的这个几乎被封闭的世界,一代又一代族人生息繁衍和万物之间也是平衡的。有那么高的山脉,就必然有这么湍急的水流;有那么多的树林,就必然有这么多的动物;当然也包括老熊,只要有我们的族人,就必然会有老熊,也必然会梦见老熊。 

    作为族群新的南木萨,我自然比我的父亲懂的更多,因为我能在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接受教育,学习汉话,更看到了很多书籍……渐渐地我更明白,再大的山水,也是有边界的,但外面进来的人们,似乎正穿越着这些。 

    我不知道,我这一代南木萨和我的父亲那一代南木萨,究竟被什么隔着。我并没有梦见过那头老熊。恰恰让我感觉意外的是,我常在梦中看见那两双因为开水田而发亮的眼睛。这两双眼睛,还有眼睛下面那略显陈旧却干净的绿色军装,也一直在我的梦境里闪光。 

    (节选自《梦里的星河》,2023年第5期《人民文学》)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首段意蕴丰富,“石头”和“流水”让人联想到或厚重不迁或绵延不息的族群气质,对小说内容有暗示作用。 B . 小说中父亲对解放军的态度和情感不断变化,这构成了小说的暗线,让故事更有纵深感,铺展出更丰富的内容。 C . 小说写到父亲梦到那头老熊竟将火烧地吞下肚,与后文解放军开水田形成呼应,体现了父亲对外来解放军的抗拒与仇视。 D . 小说并未浓墨重彩地描写“两个穿军装的人”,但他们的微笑和眼睛的细节描写画龙点睛,活化了子弟兵的整体形象。
    2. (2) 关于小说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是小说的叙述者,第一人称视角行文增强了代入感,让文章读来更真切自然。 B . “我”一直在观察其他人物的言行并揣测他们的心理,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 . “我”是南木萨传人,父亲希望“我”能解开困扰他的梦,并为族群带来福音。 D . 父亲和“我”两代南木萨是有区别的,这从“我”的梦境和“我”接受的教育中可以看出来。
    3. (3) 英国作家福斯特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性格简单、静止,如《边城》中的翠翠;圆形人物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本文中的父亲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会使作品蕴含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本文展现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九月庚申,王觌奏:“苏轼、程颐向缘小忿,浸结仇怨,于是颐、轼素相亲善之人更相诋讦,以求胜势。前日颐败,而言者及轼,欲保全轼, 则且勿大用之,庶几使及于大祸。”十二月,郓州州学教授周穜罢归吏部,用刘安世、苏轼言也。安世言:“见周穜上书,乞以故相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穜以疏远微贱之臣,怀奸邪观望之志,陵蔑公议,妄论典礼。伏望重行窜殛,以明好恶。”轼言:“ 备侍从于知人至引此人以污学校谨自劾以待罪。”三月丁亥,诏罢春宴。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逾月,轼言:“臣近以臂疾坚乞一郡,但谓朝廷哀怜衰疾,许从私便。及出朝参,伏望圣慈尽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令尽理根治,所贵天下晓然知臣有罪无罪, 不是陛下屈法臣,则虽死无所恨矣。夏四月癸卯,给事中赵君锡奏:“苏轼乞外任,遂除杭州。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故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使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谠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伏望收还轼所除新命,复留禁林 , 仍侍经幄。” 

    (节选自《宋史全文•宋哲宗二》)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忝备B侍从C谬D于知人E至引此F人G以污H学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易指改变,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词义相同。 B . 若指如果,与《项脊轩志》“久不见若影”中的“若”意思不同。 C . “伏见周穜上书”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中的“伏”意思不同。 D . “禁林”,即指翰林院,“翰苑”“词林”“芸署”也都是“翰林院”的别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有人认为如果苏轼能稍微低调收敛些,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避免遭贬之祸。 B . 王觌在奏折中不但提到了苏轼和程颐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分析了当时矛盾产生的影响。 C . 郓州州学教授周穜被罢归吏部,是因为朝廷听从了刘安世和苏轼对于周穜发表的评论。 D . 苏轼因患病请求外放,皇上允准;后苏轼请求皇帝把弹劾自己的谏官交付有司彻查,以辨明自己是否有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且勿大用之,庶几使轼不遽及于大祸。 

      ②不是陛下屈法庇臣,则虽死无所恨矣。

    5. (5) 从材料二看,时人对苏轼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王汉阳【注】

    李白

    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

    锦帐郎官醉,罗衣舞女娇。

    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

    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

    【注】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八月。时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汉阳。友人汉阳令王某,于月夜设宴相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不仅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和事由,还营造了一种秋夜静谧的氛围。 B . 颔联中“郎官醉”与“舞女娇”以点带面,写出了宴会上热闹欢快的场面与气氛。 C . 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笛声”“歌声”传遍沔鄂,上达云霄。 D . 尾联主要表达别后朋友间的互相思念,这种相思恰如一江秋水,绵绵不断。
    2. (2) 同为写“宴会”,本诗的颔联、颈联与杜甫《客至》的颈联、尾联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异同?请加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虽然遭受不公,但由于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即使“九死”也不会后悔的两句是“  ,  ”。
    2. (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自己对生死观的看法的句子是“  ,  ”。
    3. (3) 古人在诗词中常用“杏花”作为意象来写景抒情,如“  ,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14日晚,在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中,回浦中学以74:73击败清华附中,夺得全国冠军。来自浙江台州临海回浦中学的这群热血少年用拼搏精神诠释了什么叫百折不回。 

    篮球,承载着一群少年的梦想,也寄托着一座县城的抱负。在临海,迎“篮”而上的不只学生,还有村民,他们有“村 BA”,小城市也有大梦想,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不止是在临海,如今很多乡村都兴起“村 BA”。无论遍地开花的“村BA”,还是不断上新的“村FA”(乡村足球超级联赛),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梦想之花遍地开放,让乡村振兴的图景更加多彩。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和自身体验,以“梦想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2023高三上·前郭尔罗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 , 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 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 ,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1. (1) 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3. (3)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都使用了顿号,顿号的使用增强了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 8. (2023高二下·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 ____,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对星际移民、理解近代火星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存在液态水,就说明火星可能有适宜生存的环境,乃至②____。 

    过去的研究已证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态水。后来,火星气候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导致今天火星上液态水难以稳定存在,只能以固态或气态的形式存在。 

    然而,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机械臂上观测到的液滴证明,当前火星高纬度地区夏季可以出现含盐液态水;同时,数值模拟也显示,适合液态水存在的气候条件可以短暂出现在当今火星的某些地方。但是,气温最高的火星低纬度地区是否存在液态水,③ ____。 

    ( a)之后,我国“天问一号”火星任务搭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低纬度地区的乌托邦平原南部边缘。(b)利用“祝融号”搭载的仪器,研究人员对该地区开展了深入研究。(c)研究人员最终确定,该地区含盐沙丘表面的含水特征,与降温时发生的降霜或降雪有关。(d)这项研究填补了在火星低纬度地区存在液态水地面观测证据,揭示了在表面温度相对温暖、适宜的低纬度地区,现代火星仍然可以有潮湿的环境。(e)这一发现对了解火星气候演化历史、寻找宜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提供了为未来寻找生命的关键线索。

    1. (1) 文中最后一段的五个句子中,有三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