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7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
    A . 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 . 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 D . 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 2. (2023高二上·杭州期中) 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3. 1946年,反感共产党的谢克曾用充满敌意的口吻承认:在延安,一说主义,“一定是新民主主义”,“以同一问题问二三十个人,从知识分子到公众,他们的答语几乎是一致的”。这表明( )
    A . “三三制”原则得以贯彻 B . 中国已经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 . 毛泽东思想逐步发展成熟 D . 共产党在边区的建设成效显著
  • 4. (2023高二上·通化月考) 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三次到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是( )
    A .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B . 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 C . 政权建设的紧迫性 D . 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
  • 5. (2024高二下·昆明月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组织失业工人学习“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史”等政治课程。经过学习,工人认为“我们既然是国家的主人,就有这样的决心: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必要时我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表明当时( )
    A .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 B . 新生政权的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C . 广大工人的劳动观念日益增强 D . 教育侧重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
  • 6. 1941年12月,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参议院通过的条例规定:“境内人民凡属一不通敌、二不破坏抗日军、三不违反抗日民主政府发令者,一律保障身家生命财产之安全及宗教、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及居住、迁移之自由。”这些规定( )
    A . 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B . 旨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C . 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表明政权建设取得进展
  • 7.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声明:“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声明有利于( )
    A . 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B . 创建人们革命政府 C . 确立抗战策略方针 D . 争取解放战争胜利
  •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实行的是( )
    A . “三三制”原则 B . 大生产运动 C . 减租减息政策 D . 精兵简政
  • 9.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这部法律的制定( )
    A . 标志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 B . 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 . 实现了男女间政治权利的平等 D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 10. (2024高二下·徐州期中) 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 )
    A . 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张趋同 B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D . 引领了清末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潮流
  • 11. (2023高二上·联合期中) 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指出:“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 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 . 已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C . 全面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 D .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12. (2023高二下·宿迁期末) 1942年9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周恩来要求新四军“要学习跳跃、游泳,这是打游击战特别要学会的,比如攻据点时跳铁丝网,携枪游泳袭击敌人在游击战中我们要把体育运动提倡起来”。这说明当时体育运动( )
    A . 为战争和民族革命事业服务 B . 受到根据地军民的普遍推崇 C . 具有浓厚的传统体育色彩 D . 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为起点
  • 13. (2024高二上·邵东期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
    A . 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 B . 边区政府一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 C . 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一边区政府 D . 行政区—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
  • 14. 如图是陕甘宁边区人民投票选举的情况。当时流传着一首《豆选诗》:“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一行为( )

    A . 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B .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 . 产生了代表民意的苏维埃政权 D . 践行了“三三制”原则
  • 15. (2023·) 1940年7月,毛泽东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 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 . 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 . 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
  • 16.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根据地政权既不是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一党专政”,而应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几党专政”。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
    A . 体现了中共对自身建设的要求 B .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C . 助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 D . 宣告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 17. 下表所示为1940年冀中地区村政权部分工作人员成分统计情况(单位:%)。这表明,当时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商人

    大会代表

    7.5

    41.7

    37.9

    7.8

    0.3

    4.8

    村长、书记

    5.9

    39.2

    45.8

    7.4

    0.2

    1.5

    委员会主席

    7.6

    40.1

    40.2

    6.7

    0.1

    5.3

    A . 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 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 . 是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首次尝试 D . 弱化了中共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 18. 1944年,美军观察组成员在报告中感叹:“这里到处都强调民主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人民选举他们自己的地方政府,因为他们更关心保护它们,并且通过他们自己的力量更有力量去实施这种保护。”这一报告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 贯彻人民民主原则 B . 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 C . 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D . 赢得国际舆论的赞扬
  • 19. (2024高二下·常德期中) 1932年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要求在苏区彻底废除包括缠足在内的“一切封建遗物及封建制度”。同年,宁都县委制定的《妇女运动工作计划》指出,缠足者“不能参加很多重要的革命工作”,因此“使每一个妇女不能绑脚,已经绑了脚的实行放脚”。这些要求( )
    A . 顺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求 B . 促使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C . 旨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 D . 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 20. 下表是1928-1931年国民党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国民党( )                                                                                                                                                

    时间

    重大事件

    1928年8月

    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实施“训政”

    1928年10月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1929年3月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中华民国人民须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由国民党“独负全责”

    1931年5月

    国民党主持的国民会议通过《训政时期约法》,确认了国民党“三大”的规定

    A . 积极落实三民主义 B . 完善国家管理体制 C .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D . 力图建立一党专政
  • 21. (2024高三下·威宁月考) 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 . 反映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激烈 B . 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 . 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 D . 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作用
  • 22. (2023高二下·焦作期末) 1941年11月,担任陕西米脂县边区参议员的开明士绅李鼎铭与其他10名参议员,联名提出精兵简政议案。随即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精兵简政运动,将党政军脱产人员控制在了全区人口的3%以下,机关人员精简1/3(约0.35万人)。这反映出当时边区( )
    A .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改变 B . 落实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C . 各阶层建立真正联合政府 D . 践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23. 从1922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在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提出了“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构想。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放弃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 . 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 实现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D . 清除了党内“左”倾错误影响
  • 24. (2023高二上·北仑开学考) 近代中国某文件指出,“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这一文件( )
    A .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B . 确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 C . 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 . 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材料分析题
  • 25. 发展民主政治,探索民主发展道路,是一个世界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美式民主”,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曾这样形容:一伙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哄骗普通民众接受一个有利于少数显贵的政体”。如今,美国制度失灵的迹象随处可见:选举沦为“金钱游戏”,两党对立日益严重,贫富鸿沟日益加大,种族矛盾日益加深,而实际掌握权力的“深度政府”只关注政商寡头的利益,对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无动于衷。

    ——摘编自朱瑞卿《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一起底美国走向衰败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开始了孕育成长为“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活动历程,同时也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加上西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洋资本主义暴发户的挑拨离间乃至直接干涉,导致近代中国政治版图四分五裂。“英美式民主”虽然最早登陆中国,但紧随其后的是与其截然不同的“苏俄式民主”。从此,两种来自“西方”的不同民主理念及其模式在中国掀起了“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相互激荡的风暴。

    ——高民政《正确认识对待“中国式民主”》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式民主”的特点和本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模式之争”。
    3. (3) 谈谈对新时期我国“中国式民主”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百科全书,“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宋朝,地方志逐渐定型。明清时期,朝廷统一规划方志体例内容,基本涵盖疆域、风俗、户口、学校、祠庙、人物等纲目。人物纲目往往下设忠臣、孝子、列女等目。风俗则记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等,修志者会对习俗美恶进行褒贬,“以示惩劝”,并肯定一些地区“虽在边土,亦与中州无以异也”。贵州、广西等地的地方志大多专设《土司》条目,对土司的守土之功予以肯定;还尤重学校、选举等条目,详载本地书院、社学,以激发学子崇学之情。

    ——摘编自刘永强《明代方志功用说探研》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进行改革和创新。“旧志卷首常列圣制一门,尊王之意也,而今删去圣制一条。”“星占”、“象数”等内容多被“经纬度”、“气候”等取代;礼乐、列女等门类逐渐减少,增添了实业、交通、金融、卫生、外交等新生事物。有些方志将大事分为国际、国内两栏,将电线、铁路、公路、县城等以图例的形式清晰标注,并为一些实业家和革命党人进行记述宣传。

    ——摘编自萧放《近代以来新方志学研究与编修实践》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地方志的功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的变化。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编纂地方志应该包括的要素。
  • 27. (2024高二上·罗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 28. 国家政治制度。

    材料一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这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须适应国情,但另一方面,这种适应必须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即: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国情是可以改造且需要改造,应当不断地改造国情,使之永远处于去劣存优的变化之中。对国情的这种改造其实是一种量的变化:当国情改变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化时,政治制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动以适应变化了的国情,如果政治制度不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勉强建立,仍难以持久。

    ——摘编自檀江林、汪少波《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联邦宪法对政府权力“两向分割”的内涵,并简要评价“两向分割”。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说明为何“政治制度必须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归纳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
  • 29.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材料二 1949年6月,共产党及各民主人士相聚北京,就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开展讨论。针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我看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董必武解释说:“‘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在今天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正式定名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摘编自秦立海《民主的追求》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蕴含的政治信息。从上述中国共产党对政权和制度建设探索历程中,你有何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