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综合...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 )
    A . 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 B .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 D .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 2. 下图为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清政府致力于政治社团的组建 B . 维新变法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D . 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正在酝酿
  • 3. (2024高二上·任丘月考) 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 )
    A . 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 B . 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 . 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 D . 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
  • 4. 1898-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清末自开商埠发展的缩影。表中信息反映了( )

    清末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贸易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

    1901

    1 247 039

    30 856

    1 216 183

    99%

    1902

    1 520 704

    25 841

    1 494 863

    98%

    1903

    1 959 159

    35 920

    1 923 239

    98%

    1904

    1 995 276

    53 723

    1 941 553

    1905

    2 220 052

    37 610

    2 182 442

    98%

    1906

    2 290 183

    52 303

    2 237 880

    1907

    2 275 874

    74 836

    2 201 038

    96%

    A . 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B . 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 C . 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D . 外贸体系的半殖民地性
  • 5. 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谕旨:“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除积习。”在这一谕旨下,各地方官员推动风俗改良运动,民间也自发创办不缠足会等组织,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为兴女学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不缠足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 政府成为清末新政的主导 C . 新政改革加快社会风俗改良 D . 风俗改革颠覆了国人观念
  • 6. 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将清王朝比喻即将倒塌的房屋,有人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使其免于倾倒,并认为这种支撑行为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下列符合“这种支撑行为”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维新运动 C . 清末新政 D . 张勋复辟
  • 7. 如表是部分法家代表人物的活动经历,这主要反映了( )                                                                                                                                                                                                                                                               

    代表人物

    籍贯

    游学(从政)国家

    改革国家

    李悝

    卫国

    卫国、魏国

    魏国

    吴起

    卫国

    卫国、鲁国、魏国、楚国

    楚国

    商鞅

    卫国

    卫国、魏国、秦国

    秦国

    申不害

    郑国

    郑国、韩国

    韩国

    李斯

    楚国

    楚国、齐国、秦国

    秦国

    A . 法家学说是各国的主流思想 B . 春秋时期士阶层的进取精神 C . 改革者的经历影响改革成败 D . 战国呈现“士无定主”的局面
  • 8. (2023高一上·自贡月考)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六位督抚联衔奏请立停科举、以西式教育为国家教育体系,从隋朝开始绵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此结束。废除科举制( )
    A .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B . 动摇了旧统治秩序 C . 推动了戊成变法的兴起 D . 利于改造传统教育
  • 9. 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 . 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B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C .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 . 推动了计划经济的确立
  • 10. 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 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C .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D . 促进了阶级矛盾的缓和
  • 11.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他提出了设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并对皇帝负责的设想。这反映了康有为( )
    A . 政治思想开始成熟 B . 务实理性妥协的一面 C . 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12. (2024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 . 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 . 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 . 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 . 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 13. (2024·期末) 一条鞭法最初在江南地区顺利实施,在北方推行时却遭到抵制。有官员认为,“务本者,子立之身,并应租庸;逐末者,不占一役”“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而田卒污莱(荒废)”。据此可推知,一条鞭法在当时( )
    A . 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 B . 奖励工商加剧贫富分化 C . 已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D . 征税标准不一激化矛盾
  • 14. (2023高二下·邯郸期末) 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商务印书馆旋即出版“最新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借鉴日本教科书的体例,在国内首次按课程门类分级分册编写,并配套出版分科分级“教授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端。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
    A . 重视国民科学知识教育 B .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 C . 是清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D . 肩负了开启民智的时代使命
  • 15.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给农民的证书,党发放这些证书的共同目的是( )

    A . 打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 B . 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 . 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D . 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
  • 16. 1952年,湖南在领导爱国丰产运动中抓住关键问题,兴修水利、护林、造林,以避免或减少水、旱、风、虫灾害,领导和帮助农民深耕细作、加工施肥、选种除虫、改进耕作技术等,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中,都获得了显著成绩。湖南在生产建设工作中获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因素是( )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 B .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以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四个现代化”目标激发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 17.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被称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
    A .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B . 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C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 加快了农业合作化
  • 18.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挑、嶼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A .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B .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C .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D .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 19.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 . 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B .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 . 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D . 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
  • 20. 如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清末新政时期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四年(1911年)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官员数量及人员构成。据此推断,清末新政( )

    A . 增加了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C . 扩大了新学人才的参政渠道 D . 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
  • 21. 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 )
    A . 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共识增强 B . 民主共和理念借助新政广泛传播 C . 清政府的新政措施毫无意义 D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22.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情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
    A . 为变法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B . 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C . 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D . 与保守派争夺变法主导权
  • 23. 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如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   )

      

    A . 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 . 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 C . 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D . 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
  • 24. (2024高二下·东莞月考)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
    A . 维新变法的成效 B . 中体西用的突破 C . 经济结构的变动 D . 民族危机的加深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多数人称赞商鞅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韩非、李斯等称颂商鞅推行法治、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的治秦功绩。汉代以后,称颂商鞅的少,非难商鞅的多。贾谊驳斥商鞅“遗礼义,弃仁恩,上高告奸”;司马迁认为商鞅不重视道德和教化,其评价亦成为后人关注商鞅的标杆。宋代学者主张效仿上古“王道之政”,期冀重回太平盛世,因此批判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改革秦人风俗习惯的措施,而商鞅军事、耕战、“令出必行”等法律方面的思想在宋代则受到重视。

    ——摘编自李香玉《变法视野下宋代商鞅评价研究》

    材料二 历史现象有时非常有趣,我们现在都说王安石变法,如果不提宋神宗的话,一般大家可能会把宋神宗给忽略掉。这其实是因为南宋以后,人们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祸国殃民,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王安石改革是经过宋神宗批准的,而中国政治文化中,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所以就需要将皇帝与王安石切割开,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虽然王安石确实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但在君主集权体制下,毫无疑问宋神宗才是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主导者。宋神宗的父亲宋英宗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所以神宗对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有一种焦虑感。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统性,加强君主专制,宋神宗需要借助一股力量去对抗士大夫的权力。宋神宗有很大的抱负,想要富国强兵,进而收复燕云,但在当时的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支持他。从南宋起,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上都处于负面的状态。到了晚清,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宋史学界,这种争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摘编自虞云国、张钰翰《去符号:还原真实的王安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时期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神宗“被忽略掉”及其主导变法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 2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 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 (1) 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 28. (2023高二下·苏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封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下迅速解体,农村一度出现了治理真空,影响了基层治理秩序。1980年,广西罗城等地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自发探索,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98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直选”、“海选”、“独立提名”、“两票制”等民主机制。不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制度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绕不开行政化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也会存在矛盾。21世纪,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城乡间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农村社区进入自发试点阶段,2007年,民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和“多村一社”等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构了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李春根 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 (1) 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 2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隆庆年间,张居正主持了北方边务。他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为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实力,成继光于蓟镇边垣创建1300余座空心敌台加固增设城防,于战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增修辽东边墙,加强对侧翼、纵深和外围间隙地带的防御。张居正针对监军掣肘的局面,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促成隆庆五年的“隆庆和议”,开放多处互市市场,从此,长城沿线“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首辅后,更是加强对边臣的督促,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部边境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据张海瀛《张居正军事改革初探》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北方边务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北方边务改革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