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数 | 物体的重力 | 提升的高度 | 拉力 | 绳端移动的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2 | 0.1 | 1 | 0.3 | 66.7% |
2 | 3 | 0.1 | 1.4 | 0.3 | 71.4% |
3 | 4 | 0.1 | 1.8 | 0.3 | |
4 | 4 | 0.2 | 1.8 | 0.6 | 74.1% |
表1
实验次数 |
钩码重 |
钩码上升的高度 |
绳端拉力 |
绳端移动距离 |
有用功 |
总功 |
机械效率 |
1 |
2 |
0.1 |
1.0 |
0.3 |
0.2 |
0.30 |
66.7 |
2 |
3 |
0.1 |
1.4 |
0.3 |
0.3 |
0.42 |
71.4 |
3 |
5 |
0.1 |
2.2 |
0.3 |
0.5 |
0.66 |
75.8 |
表2
实验次数 |
动滑轮个数 |
钩码重 |
绳端拉力 |
钩码上升的高度 |
绳端移动距离 |
有用功 |
总功 |
机械效率 |
4 |
1 |
6 |
3.6 |
0.2 |
0.4 |
1.2 |
1.44 |
83.3 |
5 |
2 |
6 |
2.4 |
0.2 |
0.8 |
1.2 |
1.92 |
62.5 |
6 |
3 |
6 |
2.2 |
0.2 |
1.2 |
1.2 |
2.64 |
45.5 |
分析数据可知:物重相同,动滑轮个数越多越省力,但机械效率越。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当滑轮组越来越省力时,它的额外功越来越大,甚至会出现额外功有用功的情况,所以设计一个机械模型时,既要考虑省力,还要考虑;
猜想I: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
猜想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猜想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
根据猜想,运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钩码的重力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绳端拉力F/N |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2 | 0.1 | 0.90 | 0.3 | 74.1% |
2 | 4 | 0.1 | 1.50 | 0.3 | 88.9% |
3 | 4 | 0.1 | 1.25 | 0.4 | |
4 | 4 | 0.2 | 1.50 | 0.5 | 88.9% |
实验 次数 |
钩码重 G/N |
钩码上升高度 h/c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距离 s/cm |
机械效率 η |
1 |
1.0 |
10 |
0.6 |
30 |
55.6% |
2 |
2.0 |
10 |
1.0 |
30 |
|
3 |
4.0 |
10 |
1.6 |
30 |
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