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11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4七下·南昌期中) 中国历史诸王朝各有特点,与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特点相符的是( )

    A . 制礼作乐,封邦建国 B . 修筑长城,焚书坑儒 C . 统一国家,科举取士 D . 开辟丝路,沟通中外
  • 2. (2024七下·电白期中) 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 . 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 . 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 .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 . 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 3. (2024七下·晋安期中)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B . 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 . 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 . 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 4. (2023七下·孝南期末) 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 . 审美观念一致 B . 文明相互借鉴 C . 文明交流频繁 D . 铸银水平相当
  • 5. (2023七下·麻章期末)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A . 八王之乱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巾起义 D . 藩镇割据
  • 6. (2024七下·历下期末) 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
    A . 分散宰相权力 B . 增加财政收入 C . 加强军事实力 D . 加强皇权专制
  • 7. (2023七下·凤台期末) 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
    A . 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 B . 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 C . 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 D . 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 8. (2023七下·凤台期末) 以下是对公元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公元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比较,其中它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 推广了占城稻的种植 B . 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C .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 9. (2023七下·武穴月考)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现象表明(    )
    A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 .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C . 中国古代丝织生产达到高峰 D . 宋代的制瓷水平领先世界
  • 10. (2023七下·长沙期末) 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行省制 D . 科举制
  • 11. (2024七下·安庆期末) 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A . 唐代长安 B . 北宋开封 C . 南宋临安 D . 元代大都
  • 12. (2023七下·凤台期末)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A . 三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 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 . 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 .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13. (2023七下·隆回期末)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 .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 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 .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 . 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 14. (2024七下·平南期末)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 . 隋文帝杨坚 B . 唐太宗李世民 C . 宋太祖赵匡胤 D . 明太祖朱元璋
  • 15. (2024七下·鹿寨期末)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 16. (2024七下·忻城月考)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 .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 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 .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 17. (2024·潼南模拟)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 都江堰 B . 大运河 C . 北京故宫 D . 明长城
  • 18. (2023七下·凤台期末)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灭亡的原因有( ) 

    ①政治腐败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农民起义 

    ④吴三桂降清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9. (2023七下·凤台期末) 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
    A . 辽朝 清朝 B . 金朝 元朝 C . 辽朝 元朝 D . 金朝 清朝
  • 20. (2024六下·钢城期末) 《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 .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 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 . 土尔扈特部回归 D .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 21. (2024七下·包河期末) 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 . 农业的发展 B . 手工业的进步 C . 商业的繁荣 D . 文化的兴盛
  • 22. (2023七下·凤台期末)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军机处由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由此可知,军机处是(    )
    A . 清初皇帝独掌朝政的常设机构 B . 专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 C . 协办军务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 D .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 23. (2024七下·东港期末)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对外开放 C . 八股取士 D . 闭关锁国
  • 24. (2023七下·凤台期末)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此时期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的是( ) 

    ①《窦娥冤》 

    ②《牡丹亭》 

    ③《长生殿》 

    ④《桃花扇》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5. (2023七下·凤台期末)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它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 B . 于乾隆年间形成 C . 是我国的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 . 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二、非选择题
  • 26. (2023七下·凤台期末) 唐玄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7. (2023七下·凤台期末)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
  • 28. (2023七下·凤台期末) 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再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 29. (2023七下·凤台期末) 《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 30. (2023七下·凤台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时协从的有几十万人,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材料二:清朝西藏地区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51年 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权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材料三: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材料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1. (1)  清政府是怎样处理材料一描述的事件的?此后,清政府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3. (3)  材料三中“逆子孤臣一稚儒”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产生的影响。
    4. (4)  给以上探究的问题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
  • 31. (2023七下·凤台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

    材料三:

    年份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棉花种植地点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什么?棉花种植推广引发哪个新的手工业部门兴起?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些从国外引进和推广的农作物有哪些共同优势。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一变化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 32. (2023七下·凤台期末) 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据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1. (1)  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宋太祖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2. (2)  材料二中张传氢和钱穆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3. (3)  据材料三,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措施?
    4. (4)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说说我们该如何让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