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 垂老别(节选)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时协从的有几十万人,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材料二:清朝西藏地区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
1653年 | 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 | |
17世纪后期 | 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 |
1713年 |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 |
1727年 | 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
1751年 | 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权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 |
1793年 |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
材料三: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材料四: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动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从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大陆移民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材料一: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
材料二:明代和清代前期,玉米和番薯从国外引进并推广。玉米比较耐旱、适应性强,使得大量山地、旱地、贫瘠之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番薯的亩产虽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要比稻、麦高得多。
材料三:
年份 |
耕地面积(顷)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5493576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6078430 |
雍正二年(1724年) |
6837914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7414495 |
材料一: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二: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材料三:(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据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