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 . 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 .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 .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 . 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 2.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编者回避了魏晋士族在魏晋政坛上沉浮消长的许多实际内容,所以这很容易给初读《世说新语》而又不大了解魏晋历史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些士族文人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出入神仙境界的世外桃源中人。翻翻《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人们不难看到,魏晋政治风云变幻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士族的积极参与和活动奔波,《世说新语》中许多挥塵谈玄、超然物外的风流名士,竟然对政治角逐表现出偌大的兴致。这说明(  )
    A . 运用史料须先辨伪考证其真实性 B . 研究历史人物只能依据史书不可借助小说 C . 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唯物辩证法 D . 掌握多类型的史料利于深入认识历史人物
  • 3.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下表是宋代婚俗的有关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记载

    出处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至于立契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

    (宋)司马光《书仪·亲迎》

    (北宋末年)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州可谈》

    巴人娶妇,必责财于女氏,贫女至老不得嫁者

    (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

    A . 理学官方地位受到社会冲击 B .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观念 C . 婚姻买卖陋俗迟滞经济发展 D . 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被抛弃
  • 4.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许倬云认为,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故中国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为了皇权而存在,而是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作者在此表达的是( )
    A . 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 . 专制皇权为生民而存在 C . 古代文官系统抑制皇权 D . 儒家道统高于皇权政统
  • 5.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 )
    A . 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 B . 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 C . 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 D .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 6. (2023高二上·吉安开学考) 19世纪50年代,台湾岛内稻田多改为蔗田,种植茶叶成了台湾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洋货的大量倾销,以往由台湾向大陆提供稻米、大陆向台湾提供日用轻工业产品的互补型传统经济联系被严重削弱甚至被打断。这反映出当时( )
    A . 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B . 两岸经济互补性基础减弱 C . 台湾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 台湾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7.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民国时期的家庭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 原有的家长制受到冲击 B . 聚族而居的状态被打破 C . 外在冲击及内在变革的推动 D . 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产物
  • 8.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下表为1942—1943年重庆与全国出版刊物等情况比较表。由表可知,当时( )                                                                                                                                                                                                                                                                                       

    年份

    出版期刊(种)

    印刷厂(家)

    书店(家)

    出版图书(种)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重庆

    全国

    1942

    220

    776

    131

    1311

    145

    1286

    1292

    3879

    1943

    250

    786

    225

    709

    149

    629

    1642

    4408

    A . 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遭到抵制 B . 政治中心迁移影响文化发展格局 C . 文化宣传成为抗战的主要手段 D .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呼声日益高涨
  • 9.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近代以来,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这反映了( )
    A . 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变化 B . 世界主要国家对华态度变化 C . 近现代中国对外援依赖的变化 D . 国际形势下中国命运的变化
  • 10.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美国有部分学者发文指出,21世纪中国外交政策仍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这对中国和世界有益。如目前中国主张“继续与各国保持和谐关系”,实行“低调外交政策”,但同时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等。该评价( )
    A . 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态度 B . 比较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外交政策 C . 承认中国的崛起有益于世界 D . 着眼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视角
  • 11.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在美塞尼亚西南海岸找到了传说中由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官;1953年,英国人文特里斯成功解读线形文字B,证明它是一种古老的希腊语。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古希腊文明史被提前到公元前2千纪。这说明( )
    A . 历史研究依赖于考古学成就 B . 新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历史认识 C . 历史解释推动了历史学发展 D . 史学研究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
  • 12.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向中国,但也存在中国与西欧白银价格的差价大,欧洲商人以白银套取黄金等现象。16—18世纪,金银流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1:11.5

    1:12

    1596

    1:7.50

    1:11.90

    1:12.12

    1622

    1:8.00

    1:12.50

    1:13.13

    1677

    1:9.00

    1:15.36

     

    1741—1750

    1:11.77

    1:14.93

     

    1791—1800

    1:15.40

    1:15.42

     
    A . 金银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推动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 B . 刺激了中国及亚洲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白银输出中国的贸易网络 C .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社会转型 D .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3.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法国“大约5万个家庭”成功外逃,这些外逃的最大的群体为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 )
    A . 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B . 宗教政策使法国社会经济停滞 C . 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D . 多种因素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
  • 14. (2024高三上·湖南月考) 一战时,英国报纸评论道:“华工来到法国……不仅在各种场所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任务,比如在轮船和火车上从事装运和卸载工作,建筑铁路,维修公路,在石油厂和整个法国北部地区的许多补给站工作,而且他们还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修筑了数百英里的战壕。”这说明( )
    A . 华工在法国社会地位低下 B . 英国舆论对在法华工歧视 C . 华工为一战胜利作出贡献 D . 一战中大量华工献出生命
  • 15.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微笑曲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国际分工趋于合理 B . 发展中国家处于上游 C . 南北发展差距缩小 D . 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 16.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如表所示是两德统一前联邦德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GDP平均增长率。这反映出二战后联邦德国( )                                                                                                                                                  

    时期

    宏观经济政策

    GDP平均增长率

    1948—1966年

    建立兼顾市场经济和国家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

    约6.6%

    1967—1982年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调节

    2.9%,其中1980—1982年为0.8%

    1983—1989年

    以供给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削减福利、减税等

    2.6%

    A . 曾经建立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国家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不断下降 C . 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间寻求平衡 D . 从根本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 17. (2023高三上·四川月考)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1911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即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军政府、都督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选择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进行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 (3)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 18. (2023高二下·三明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是一个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比较晚的国家。由自下而上的政治现代化先行而启动了法国的现代化,促使法国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口是交通运输的变革。交通的巨大变革打破了农村内部的孤立和城乡之间的隔离,统一的国内市场,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二战以后才得以最终实现,政府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重视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对农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农村与城市交融,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人,法国才最终实现了现代化。

    ——摘编自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最大的弊病是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使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先后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

    ——摘编自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中法两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不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法两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对我国当代农村建设的启示。
  • 19.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亨利八世到丘吉尔,400多年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外交,即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是国家集团在欧洲大陆取得霸权。孤悬海外的英国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这样特殊的海岛型地理位置一方面使英国发展十分依赖对外贸易,一旦大陆强国实现在欧洲的帝国企图,必将影响英国与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就使英国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岛国相对安全的环境有利于英国集中力量制衡欧洲大陆霸权野心家。同时,英国社会中实用主义氛围浓厚,造就了英国人务实、稳健、灵活、均衡的行事风格,英国作为“平衡手”随机变换盟友以对抗不断变化的霸权觊觎者。

    ——摘编自陈翔《英国欧陆均势政策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期,各战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有了大变化。该些“大变化”的趋势是每一战略力量都倾向于增强自主权和话语权,而这将从客观上“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其在亚太地区被“削弱”的主导权。

    ——摘编自杨红柳《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实行均势外交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何异同。
  • 20. (2023高三上·历城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社会支出比率、社会保障缴费率及人均国民总收入   

    年份

    社会支出比率(占GDP的百分比)

    雇员的社会保障缴费率(占总工资的百分比)

    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所有缴费

    法定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强制的长期照护保险

     

    1960

    18.3

    12.2

    7

    4.2

    1

     

    2792

    1970

    20.2

    13.25

    8.5

    4.1

    0.65

     

    5945

    1980

    25.7

    16.2

    9

    5.7

    1.5

     

    12808

    1990

    24.1

    17.8

    9.35

    6.3

    2.15

     

    20658

    2000

    28.8

    20.5

    9.65

    6.75

    3.25

    0.85

    25983

    2010

    29.8

    20.23

    9.95

    7.9

    1.4

    0.975

    32137

    ——摘编自【德】沃尔夫冈·施罗德、塞缪尔·格里夫《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方案》

    材料二 2010年,德国有五分之一的公民进入老年阶段,这使得德国进入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的行列。一方面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法定养老保险的潜在缴费者在减少,另一方面人口寿命的增加使养老金领取者的人数在增多、领取期限在延长。对于法定养老保险而言,这意味着缴费者与受益者的比例(制度赡养率)的不断提高,2009年德国100个在职人员(20—65岁)赡养34个退休人员(65岁以上),预计2030年将会是100个在职人员赡养50个退休人员。

    ——摘编自于秀伟《从“三支柱模式”到“三层次模式”——解析德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围绕“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紧扣材料及主题,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