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由前期的单纯依赖粟和黍逐步演变成为后期的“五谷丰登”式的农耕。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可用来说明中国(     )
    A . 远古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 B . 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 C . 古代区域文明间联系密切 D . 古代农业文明持续发展
  • 2.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西周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封制,即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除了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之外,部分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也享有一定的领土,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 . 统治政策灵活多样 C . 周王具有宽广胸怀 D . 土地私有制被确立
  • 3.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 . 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 C . 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 . 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
  • 4.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     )
    A . 加强道德修养 B . 规范执政行为 C . 践行以农为本 D . 促进政治统一
  • 5.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许倬云认为,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故中国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为了皇权而存在,而是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作者在此表达的是( )
    A . 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 . 专制皇权为生民而存在 C . 古代文官系统抑制皇权 D . 儒家道统高于皇权政统
  • 6.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吕思勉认为“当时(秦朝)的人,盖实以封建为当然,视统一为变局”“在后世,像晋朝、明朝的封建,不过出于帝王自私之心。所以唐太宗要封功臣,功臣竟不敢受”。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秦朝废分封导致其速亡 B . 中央集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 . 帝王私心决定制度选择 D . 秦朝之后分封制仍普遍存在
  • 7.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
    A . 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 . 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 . 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 . 希望君主实行“仁政”
  • 8. (2024高一上·开福月考)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 .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 9.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  )
    A .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 . 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  C . 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 . 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
  • 10.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据考古学家考证,孝文帝的祭天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坝顶部。遗址综合了中原王朝祭祀建筑的形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祭祀传统,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式,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该遗址可以用来说明(     )
    A . 北方祭祀形制有了统一的要求 B . 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融 C . 北魏依旧保持严格的礼乐制度 D . 北魏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
  • 11.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汉代郡县中之郡守、都尉、县令、县丞、县尉等主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其余各级地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辟署,而唐代州县的各级官吏,上至刺史下至各曹参军等,均由吏部任免与调动,地方主要行政官员不再自行辟署。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B .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需要 C . 分化事权强化中央集权 D . 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 12.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唐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同层级的城市逐渐形成各自的工商业优势,如苏州主要发展丝织业和盐业,越州制瓷和造纸业发达。专业性市场的增多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得唐朝逐步发展起跨州连郡的区域性市场。这体现了当时(     )
    A . 区域性长途贩运的发达 B . 江南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 . 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 .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 13.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唐朝时,崔瑶和伯父邠、父亲郾、叔父郸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都担任过吏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清河崔氏“五十年间,四主文柄,上下六载,辉煌一时。”天下以为盛。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世家大族地位日益没落 B . 官吏选拔程序渐趋完善 C . 科举已成主要选官方式 D . 旧时代的影响仍然存在
  • 14. (2024高三上·深圳月考) 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
    A . 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 B . 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C . 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 D . 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 15.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腔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 .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 . 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 .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 . 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 16.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     )
    A . 佛道文化交融互鉴 B . 农耕生态环境良好 C . 佛教社会地位低下 D . 佛教本土化的趋势
二、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17.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 (1)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状况?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请列举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之处。
  • 18.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自从孔子开创以人为本的儒家,中国的思想家们,有延续,也有对立,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从材料中提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董仲舒为什么这么说?
    2. (2) 列举孔子思想中“以人为本”的表现,列举思想家相对立的主张。秦汉时代个思想流派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指什么?
  • 19.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 20.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