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永昌月考) 《周礼 ·地官 · 乡大夫》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尚书 ·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
    A .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B . 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政治决策 C . 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 . 国家治理蕴含原始民主色彩
  • 2. (2024高二上·高州期中) 《清会典》称军机处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俸禄。《枢垣记略》记载:“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清朝军机处( )
    A . 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 B . 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C . 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 D . 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
  • 3. (2024高二上·高州期中) 下表所示为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
    时间内容
    1689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701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76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A . 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 B . 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 C . 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 D . 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
  • 4.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 . 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B . 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 C . 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 5. (2024高二上·永昌月考) 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 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 . 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 B . 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 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6.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14%出身于寒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有601 名中榜进士的详细情况,其中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这说明唐宋时期科举制( )
    A . 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B . 推动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 C . 促使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 . 拓宽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
  • 7.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确立了文官制度。这些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这些规定( )
    A . 保证了政治和管理的结合 B . 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 . 表明西方政党间斗争激烈 D . 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 8. (2024高二上·高州期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 )
    A . 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 B . 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 C . 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D . 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 9. (2024高二上·高州期中) 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对偏远地区的报考者,经省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和学历要求。”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 . 取代了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 . 侧重于扩大人才选拔实施范围 C . 招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D . 重视结合本国实际和实质公平
  • 10. (2024高二下·水富月考) 汉代奉行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其基本原则是 “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 . 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 . 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 . 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 . 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 11. (2023高二上·深圳期中)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未经政府允许,接受外国政府所授予公职者”,将丧失法国人资格。这说明《法国民法典》( )
    A . 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 . 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 C . 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D . 注重利用法律维护国家统治
  • 12. (2024高一下·德阳月考)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声称人生而有罪,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须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 .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 B .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C . 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 D . 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 13. (2023高二上·府谷月考) 下图所示为2011~2019年我国法律服务业务结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我国( )

    A . 已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C . 民主和法制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D .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 14. (2024高二下·山西期末) 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制定《改土归流章程》,从巴塘逐渐扩散到整个川边地区。该章程规定,所有土地“皆为大皇上土地”;“凡种地,无论汉蛮僧俗,皆应纳正粮”;“试思汉民与蛮民,此时尚视为平等,蛮民与蛮民,岂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内奴隶)者,与雇工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
    A . 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 B . 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 . 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 D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 15. (2024高二上·北海期末)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
    A . 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 B . 注重规范朝贡贸易 C . 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D . 商品交易程序严格
  • 16.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 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 . 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 . 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 . 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D . 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竹溪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认为周朝采用的封建制,致使地方方国或封国权力过大,中央政权无法对其有效 控制,最终采用了郡县二级制的治国方式。西汉初期,刘邦吸收周代的封建制和秦朝二级制 的优缺点,形成西汉特有的既有封国存在,又采用了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的体制。到了东汉 末年,原来只是虚设的州演变成一级行政机构,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就此形成。隋朝 对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有效治理,主要做法是撤郡、并省州县,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二级制地方行政层级体制。唐朝进一步对州县进行合并,同时,设立 “道”来划分监察官员的巡察区域。唐后期为了边防军事需要设立方镇(亦称藩镇),道与方 镇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从原来的二级制变成三 级制。

    ——摘编自宋学文《中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历史嬗变规律辨析》

     材料二

    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 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又以天下土地 形势,根据交通线设置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分置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 司、提举常平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军、政、刑、财,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地方行政制度的这种内在要求,接纳中央集权演变而来的新的高层政区,必须使原有的高层政区级别逐层下降,或取消,以保持地方行政层级的相对平衡。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唐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 18. (2024高二上·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置御史台,于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并初设监察御史,分为十二道,后又几经调整,洪武十七年,更定都察院官制,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金都御史,下辖有直属机构和内外监察御史。与此同时,洪武二十年,正式定分设于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出巡相见仪礼》《奏请点差》和《巡历事例》。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明大诰》有载:“若民从朕命,着实为之,不一年之间,贪官污吏尽化为贤矣。为何?以其良民自辨是非,奸邪难以横作,由是逼成有司以为美官。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 参议院同意,只有总统有权撤换监察长。《政府道德法》对财产申报的种类、人员、内容、审查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还要求设立联邦政府道德署,政府各部门也要设立道德官员办公室,并对这些专门机构的职能、权限和运作程序作出规定,从而使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监督对象在同一部法律之中予以明确。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 己以及配偶的财务情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还须按月申报。美国《联邦刑法典》规 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 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朱元璋为加强监察制度建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国家行政监察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明初中国和现代美国行政监督对我国的启示。
  • 19. (2023高二上·府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 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恐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说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X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 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 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 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 20. (2023高二上·府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奥地利国际法学家菲德罗斯曾说过:“哪里有往来,哪里就有法”。国际法随着国际交往 的出现和日益频繁不断发展,是制度化的国际关系,是国际关系的特定表现形式。国际法规 则的制定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等综合力量对比的反映,是各国在国际合作与斗争中不同利益 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同时,作为国际关系发展产物的国际法,反过来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 生重要影响。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时,都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法规则的影响。

    ——摘编自李井琦刘荣辉《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