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敦煌 2酒泉 3 嘉峪关 4 高台 5 永昌
材料一:蜀汉管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中四郡(今云、贵和川西南), 面积约占全境的一半。刘备夷陵兵败后,该地区一些部族首领与汉族豪强勾 结,企图割据称雄。孙吴势力也西进,蓄意插足南中。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定 南中后,采取“南抚诸戎”的政策,坚持“攻心为上”,如孟获部“凡七虏七赦。获 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争取当地少数民族酋长和豪强大姓的支持,较快稳定 了局势。而后对南中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方针,不改变南中夷越诸族原有 的组织形式,尊重各民族的风俗宗教,以夷制夷。为稳固在南中的统治,将原来的四郡扩编为七郡,各部族中的上层人士担任郡县官吏,但由中央任命,并将当地原有的精锐“劲卒”、“青羌”迁徙到巴蜀等地,以充实北伐兵力。派良吏到南 中任职,推广汉地的犁耕技术并兴修水利。通过政府宣传,原本过着狩猎生活 的夷人走出深林,主动从事农业生产。在迁徙来的汉族人的影响示范下,夷越 许多部族结束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摘编自唐建兵《“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民族政策思想探析》
材料二: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 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 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 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 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 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 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 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 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 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 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一:土地契约文书所记载的地价的上扬与下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 动。地价除了本身的贫瘠、地理环境位置之外,往往又与时空关系密切。如处 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网地带与晋、冀、鲁、豫、陕、甘的地价自然不同。又因时间 不同,如明隆万间、清乾嘉间虽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也较稳定,但因国内市场 的扩拓,经营工商业者日众,土地价格随之下跌。土地买卖双方都要履行法定 手续,当地权转移交割之后,业户要承担交纳赋税义务。
——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吴地在前几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 进一步发展,且日益繁荣起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吴地重镇苏州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而且,苏州的丝织和棉纺织业中,较早的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成为全国的 先进地区之一。吴地由于区域条件的特殊性,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突破农 业经济的文化圈,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新的人生价值观。
——李晓燕《明清时期昊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及市民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18世纪20年代,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英国垄断茶叶贸易的特权
后,茶叶贸易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产业,推动了茶文化在英国的广 泛传播。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统治者对茶文化极为推崇。19世纪的 维多利亚女王酷爱饮茶,她在位时期下午茶开始流行,女王认为下午茶有利于 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因而在她的推崇下,下午茶得到了普及。英国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贵族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高雅,对高雅文化有强烈的 需求。茶文化中男女各自扮演的性别角色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塑造绅士风 度、营造家庭文化,从而形成两性融洽相处的性别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咖啡与茶——英国的饮食文化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人饮茶喝 茶不仅是单纯满足生理上解渴的需要,而是与自然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对自 身德行的修炼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 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
英国的茶道精神融入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它注重现世的享受。饮茶不仅是 英国人休息身心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手段。重视饮茶时的仪式感,从下 午4点钟开始,主人和客人着盛装坐在茶桌旁,男性要着燕尾服,女性则着洋 装,先享用由三层瓷盘盛装的美味点心,接着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倒茶。对于 英国贵族来说,下午茶不仅是简单的喝茶聊天,更是他们显示经济实力、社会地 位以及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所以会格外讲究下午茶的品饮环境。
——摘编自罗倩《中英茶文化内涵比较——基于物质、行为、精神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