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南山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 1.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战国时期, “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 河南开封) ,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 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 几番修 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 呈西北— 东南流向, 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 分支, 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 梁,后又向东延伸, 经大梁北郭到城东, 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 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 使各水系与淮河有 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 ”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 与早已成型的淮河 邗沟水网相连相通, 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 还以一己之力, 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 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 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 “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 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 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 成了“诸侯四通,条达 辐辕”的富饶之地, 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 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 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 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 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 逐渐成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 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 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 “热好盒饭”。公元前 228 年, 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 一计黄河淹城, 很 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 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 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 249 年, 秦将蒙骜伐韩, 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 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 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 敖 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 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 享航运之便, 依傍敖仓, 据天下之粮, 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 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 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

    史”的机会。楚汉相争, 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 时机。 一番筹谋,“复取成皋, 军广武, 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 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 项羽与汉王约,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 汉,东为楚”。

    自此, 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 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 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 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

    “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 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 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 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 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 “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 20 年就发生一次 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 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 苍生遭难, “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 东汉王景奉命治水, 对鸿沟 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 终于换回汴渠正常 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 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

    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 “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 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 水闸, 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 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 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 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 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 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 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 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 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 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 沟”。古今穿梭间, “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 途径。 1983 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 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 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 年, 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 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 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 ”,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 会有新的打开方式, 新的内涵意指。

    “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 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它最早沟通了黄河 和淮河两大流域。 B . 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秦国一计黄河淹城, 让大梁 不攻自破, 魏国灭亡。 C . 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 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 . “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 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了一种文 化符号,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 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 . “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 . “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 . “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 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 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 . 凭借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富饶, 带动整 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 . 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 历代统 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 . 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 正如河南的蔡河、老蔡 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 (4) “鸿沟”在历史变迁中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5. (5) 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三木小记

    梁衡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 由 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 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 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本来, 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 只为看花, 不为结果。但今天 路过时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 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 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 花, 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 正是此意。

    昨夜风雨, 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 一下勾起小时候 的山野记忆。七分甜, 二分酸, 还有一分难言。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 多是 反季节的温室大桃, 就算是应季的桃子, 未熟时就摘了下来, 留出了运输的时间, 等到了你 的嘴里, 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 还有冷藏 后的冻馁, 它在强颜欢笑, 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 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 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 也不是作 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 吸泥土之香, 承日月之华, 酿出了一颗颗真桃。正当那些 桃液饱满, 薄薄的皮快要被撑破时, 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 看到了它们。

    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 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 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 都是些富贵之木。有一天, 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 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 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 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手指般粗细, 它却有一握之粗, 十分强壮。大概 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 地方, 这里几乎没人认识它。

    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 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 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 而韧, 是引火的好材料。放入炉膛里再加上几铲子煤, 投进一根火柴, 拉几下风箱,就火苗 狂舞, 呼呼有声。它还有其他用途, 即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 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 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 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 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 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 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 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一痕。从此, “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 明磊落的象征。

    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 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会仰头向它行一个注目礼,有时还要发一会儿呆。 散步的人少有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 静 静站立,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 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 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我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 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 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 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 它植根青史, 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 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 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 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 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 在山间与它木竞争, 追探阳光, 拔身 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 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 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 但它不忘初心, 留下了少 许原始的实心之竹, 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 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 许多可爱之处, 现又加一实心之奇, 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 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 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 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 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 两性, 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 游人买去, 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 皆合口味。 一握在手把 玩乾坤,滋养精神, 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 “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1日, 有删减)

    文本二

    “美, 是真与善相统一的形象体现, 美的事物不仅合乎规律, 而且形象地体现和展示 规律, 这就使其不仅具有了审美价值,还包含着充实的内容, 具备了认识意义和思想教育 意义, 符合人类的健康发展需求。”梁衡是一个美的发现者、 一个美的追求者、 一个美的 缔造者。

    (《梁衡散文创作的浅探》)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到, “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意思是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就 会有人生的收获,没必要四处奔走, 苦读诗书。 B . 在写院子里的那株桃树时,作者通过写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的做法, 来表达对现在 因园林美化而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担忧与愤慨。 C . 写坡顶的荆条时, 通过与名贵之木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荆条虽然普通卑微, 但 生命力强、挺拔有力、仪态万方的特点。 D . 小摊上的实心竹部分, 作者让摊主在实心竹上刻字,既符合竹子虚实两性的特点,又契 合我的审美意趣,最主要的可以给摊主增收。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部分在写院子里的桃树的时候,将院子里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比作一匹溜出了 马厩的野马,脱离管束自然舒畅。 B . 文章引用“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意在表明竹子空心是对环境适应的进 化,实心竹虽令人称奇, 却少了凌云之志。 C .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通过议论升华文章主旨, 使文章内容充实,又充满思想的魅力,促人思考, 引人深省。 D . 本文通过先后写了院子里的桃树、坡上的荆条和小摊上的实心竹,看似随意散漫,实则 突出主题, 凸显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3. (3) 文本一第一自然段说“见物思情, 由物及理”,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写景状物中融入 了哪些人生思考与感悟。 
    4. (4) 文本二中评价“梁衡是一个美的发现者、一个美的追求者、 一个美的缔造者”, 请结合 文本一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 3.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若民, 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 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 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 “管子称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 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 而人心所以安也。《 尚书》五福以富为始, 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 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 “王者何贵? ”曰: “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 “所谓天者,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处而西? ”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 益而宅。”对曰: “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 “何不筑?”对曰: “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 群臣之福也。”乃令 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    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 3 处需要断句。

      君子务本 A 本立 B 而道生 C 夫本不正者 E 末必倚 F 始不盛者 G 终必衰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称庠,后人又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 . 《尚书》, 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C . “与”,在此处为连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用法不同。 D . “孰处而西”中的“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B . 河间献王“仓廪实,知礼节”的主张, 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 C . 晋文公能颁布相关法令,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住在咎季西边的老臣墙坏不筑的根本原因。 D .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 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乃令于国曰: “毋淫宫室, 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 4.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无题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①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句,后 因以“鱼书”指书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无题》与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 诗类似, 故隐其题,寄托其意。 B . 首联描绘了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 “油壁香车”和“峡云”倏忽消失,令人怅惘。 C . 颔联互文见义,描绘了溶溶月光之下, 庭院里梨花摇曳、池塘边柳絮萦回的清幽意境。 D . 颈联中诗人想象着思念的人在萧索的寒食禁烟中孤独凄凉的情景,更加深了相思之情。
    2. (2) 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样是表达相思之情, 但两首诗表达相思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酒”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 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比如 ,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和樊川流经阿房宫,从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的两句 是:  ,
    3. (3) 《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 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 6.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 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 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 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 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 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 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 他现在才感到 腰板硬了一些。过去, 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 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 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 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    精神抖擞地跳 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肌肉和神经,    喝着,    呐喊着,    继续 走向前去!    

    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 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 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 说, 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 出一点 钱。就是呀,神鬼要敬, 可孩子却是天使!

    1. (1) 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中加点的“多少”,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江南春》) B . 他们对于歌谣,多少有一点随便的态度。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 C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 茕独不为苦, 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
    2. (2) 画波浪线句子是如何把少安即将踏上新生活的激动写得极具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3. (3) 省略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1处,分析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4月10日, 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拉开帷幕。记者了解到, 本届消博会设有 2万平方米的国内展区,有近30家世界500强或行业头部企业的CEO线下参会,汇聚了来自国内 外的3000多个优质消费品牌, 更有1000多款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此次消博会可谓①  。在消 博会的现场,高科技产品备受青睐。无人机展台前②  , 第三代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根 据工作人员的介绍, 最新的第三代无人机不仅体型更小, 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更强, 在几千架 无人机进行飞行表演时, 每一个光点就是一个无人机, 飞行时长可达半个小时, 未来还会探 索更多的表演形式。体验式观展也是本次博览会的一大特色。“倒头就睡”的深睡小屋,让 人们体验优质睡眠。展台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相关技术释放出的脑波, 能让体验者进入更优 质的深度睡眠,有部分体验者在四到五分钟就能睡着。近年火爆的元宇宙也在消博会上出现, 在展会1号馆, 展商运用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 I、5G等前沿技术, 设置了元宇宙体验中心, 现场前来体验的观众③    

    (中国国际消费者博览会会徽)

    【注】会徽中的图案从左到右依次为蓝、黄、红、绿、粉等颜色。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出恰当的成语。 
    2. (2) 请写出中国国际消费者博览会会徽(字母除外) 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
四、作文(60 分)
  • 8. (2023高三上·南山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围城,也许, 就是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突围中,我们得以真正的成长。

    年少的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 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