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同步...

更新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间的斥力大小F随着分子间距离r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分子之间斥力的大小( )

    A . 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B . 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C . 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D . 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 2. (2022七上·婺城期末) 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 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 .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 . “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 . 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 3. 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 . 铅柱黏合 B . 酒精与水混合 C . 气体扩散 D . 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 4. (2023七上·嘉兴期末) 对一个厚壁塑料瓶内的油施加高压,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该现象说明( )
    A .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 .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 .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 .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
  • 5. (2023七上·玉环期末) 民间俗语蕴含着大智慧,下列对俗语解析错误的是(    )

    选项

    俗语

    蕴含的科学知识

    A

    真金不怕火炼

    火焰温度低于金的熔点

    B

    早穿棉袄午穿纱

    内陆多砂石,砂石比热小,造成气温温差大

    C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下雪不寒化雪寒

    形成雪是吸热过程,化雪是放热过程

    A . A B . B C . C D . D
  • 6. (2023七上·玉环期末) 我们常常借助”模拟实验”开展研究。下列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

    A . 甲: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探究地球形状 B . 乙: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 C . 丁:用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 丙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 7. (2023七上·上虞期末)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 .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 .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 8. (2023七上·杭州期末) 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 B . C . D .
  • 9. (2023七上·德清期末) 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 . 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 . 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 C . 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 . 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
  • 10. (2022七上·金东期中) 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 . 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 . 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 . 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 . 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 11. 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小明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 . “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B . 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 . 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D . “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 12. 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 . 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 . 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等于引力 D . 两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 13. (2022七上·上城期末) 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

    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

    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

    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间空隙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2022七上·平阳期末) 小明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此时乙醚分子模型如左图所示。当向内推动活塞后,能正确表示注射器内乙醚分子模型的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 15. (2023七上·玉环期末)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搭乘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出差”期间,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天宫课堂。

    1. (1) 如图甲,火箭发射塔下装有大量水,当高温火焰喷出时,水发生汽化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 (2) 在天宫课堂上宇航员时常拿着解压芒果玩具捏一捏,该玩具从地球带到空间站,质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图乙),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 16. (2023七上·长兴期末) 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
    1. (1) “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 .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 分子间有间隔
    2. (2) 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来自
    3. (3) 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错误的有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

  • 17. (2023七上·东阳期末) 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

    1. (1) 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现象。
    2. (2) 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3. (3) 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
  • 18. (2023七上·金华期末)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种角度,人们常透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观模型,看清事物本质。

    1. (1) 如图甲为水和酒精混合实验,实验中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宏观现象 是
    2. (2) 如图乙为红墨水扩散实验,红墨水能扩散的微观本质是
  • 19. 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 20. (2022七上·安吉期末) 在进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此现象可以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现在实验室有两种该实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和乙所示。为了操作更方便及效果更明显应选择(选填“甲”或“乙")玻璃容器,若将25mL酒精和25mL水混合后液体密度0.9g/cm3 . ( ρ酒精=0.8g/cm3 , 选填“>”“<”或“=”)。

  • 21. (2022七上·上城期末) 2021年12月9日,小金同学在观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了解到“液体表面张力”这一概念,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了有关实验。

    1. (1) 他先在玻璃杯中导入少量水,放入两块干冰,观察到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为
    2. (2) 然后他在杯口用沾有洗洁精的细线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也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
    3. (3) 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上出现了一层白霜,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白霜的成因
  • 22. (2021七上·天台期末) 王亚平在“天宫课堂”授课。

    1. (1) 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她女儿做的纸花,纸花慢慢张开而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2. (2) 如图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蓝宝石”,这表明分子在
三、实验探究题
    1. (1) 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

      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2. (2) 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3. (3) 拓展应用:

      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 . 硬币分开,木块靠拢 C . 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 . 硬币和木块都分开
  • 24. (2022七上·金东期中) 项目式作业——论证分子运动实验活动中,小金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现象分析】

    1. (1) 氨气是由构成;
    2. (2) 将甲、乙两组装置分别放置一段时间,发现甲装置中的B杯液体变成红色,乙装置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反思交流】这个实验中采用了甲、乙两组装置,目的是
    4. (4) 【改进创新】小金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如图丙实验,往试管口的棉花滴10滴浓氨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5. (2019七上·吴兴期末)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1. (1) 如图一: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对其加热。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来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
    2. (2) 如图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再难推动,实验现象说明分子之间
    3. (3) 如图三,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
四、解答题
  • 26. (2023七上·德清期末)  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

    1. (1) 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2. (2) 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 27. (2023七上·临海期末) 小海在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后,做了如下实验:

    1. (1) 图甲装置中的液体分别为红墨水和酒精,已知ρ红墨水酒精 , 最初两种液体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发现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为了更好地证明该现象,实验时,上部分液体应选用(填“红墨水”或”酒精”)。
    2. (2) 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烧杯中分别滴入滴红墨水(如图乙),可以看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说明
    3. (3) 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丙)。用烧热的针刺破线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出现的情形如图丁所示中的(填“a”或”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