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一上·月考)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 . 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 . 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 . 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 . 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 2. (2023高一上·月考)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
    A . 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 . 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 . 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 . 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 3. (2023高一上·月考) 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三省体制(   )
    A . 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 B . 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 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D . 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 4. (2023高一上·阆中月考) 秦朝设置的县的规模一般都不大,遵循“小县制”原则。秦朝人口约两千万,全国设有一千余个县,平均每个县所辖人口大约两万人。秦朝这一措施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打击割据势力 C . 推动经济发展 D . 拓展疆域范围
  • 5. (2024高一下·乐平期中) 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结合所学,推知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 .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B .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C . 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 D . 解放战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 6. (2023高一上·月考) 自1993年我国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修正案后,又陆续通过了以下法律,材料反映出(   )

    A . 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已经实现 B .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建设 C . 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升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法治进程
  • 7. (2024高一下·开学考) 1992年,邓小平谈道:“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邓小平这一谈话(   )
    A . 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B . 说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C . 重在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 D . 推动农村走出经济体制改革困境
  • 8. (2023高一上·月考)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
    A . 《文学改良刍议》《瀛寰志略》《新学伪经考》 B . 《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 . 《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 . 《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
  • 9. (2023高一上·月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主要得益于(    )
    A .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B . “大跃进”使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行 D .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建设积极性
  • 10. (2023高一上·月考) 如表是1913~1919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量指数与贸易额指数变化(1913年=100)情况。下列对该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一战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B .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长期稳健发展 C . 中国经济已摆脱对列强的依赖 D . 西方列强基本放弃对华商品倾销
  • 11. (2023高一上·月考) 下列民主革命时期出现的语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②“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①②④
  • 12. (2023高一上·月考) 《史记•商君书•弱民》有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燔诗书而明法令”。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办报纸,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这反映了两个改革的主要不同在于(    )
    A . 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制改革 B . 前者在于弱民愚民,后者在于开启民智 C . 前者意在打击儒学,后者意在弘扬儒学 D . 前者引发“百家争鸣”,后者促进思想解放
  • 13. (2024高二下·杭州月考) 1936年,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听闻教育部命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得有挑拨国内民族感情之处,于民族战争不得言,要证明民族同源。对此他表示不以为然,认为各民族同源无法证明,他还认为大中小学所学之历史只能有详略深浅的差别,不能有真伪之别,因此古代史上之民族战争无避讳之必要。以下观点或做法符合陈寅恪先生观点的是(   )
    A . 春秋笔法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B . 历史研究“求真”与“致用”不能共存 C . 有伤民族团结的历史问题禁止研究 D . 因爱国需要而“致失史实之真,则缪矣”
  • 14. (2023高一上·月考) 史学家费正清在他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中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冲击一反应”模式,下列对应关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一虎门销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义和团运动 C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一新文化运动
  • 15. (2023高一上·月考) 1935年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宋哲元(国民政府二十九军将领)提出了《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计划截用中央在各省、市的关税、盐税等;开发华北资源,使之与日、伪满洲国结成一体;发行五省通用货币,与日元挂钩;扑灭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代以“东洋主义”等。日本策划“华北高度自治”的实质是(    )
    A . 实现以战养战策略 B . 侵占华北为殖民地 C . 达到以华制华目的 D . 打破传统宗藩秩序
  • 16. (2023高一上·月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列强签订的诸多条约的用语中,无论是彼之要求还是中方允准,均为“乞恩”“恳恩”以及“圣恩”“天恩”等词。此外,在《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还降谕道:“国家抚驭外夷,一视同仁,断不使彼此稍分厚薄,致启争端。”这可用于说明(   )
    A .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源 B . 传统思想制约近代外交活动 C . 中外民族矛盾逐渐弱化 D . 清廷已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 17. (2023高一上·阆中月考)  红薯比大米和小麦更加抗旱。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随着18世纪中叶红薯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旱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程度明显减弱。这表明,高产作物的传入(    )
    A . 使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 .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 解决了国内饥荒问题 D .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 18. (2024高一下·安平开学考) 雍正即位后,放宽了官员使用奏折的范围,准许隶属各省督抚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奏折内容包括钱粮、缉盗平乱、民情风俗及官员本身私事等。雍正批折尤勤,每折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多属训诫臣工之词。据此可知,奏折使用权的放宽(   )
    A . 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地方控制 B . 有助于缓解地方官员之间的对立 C .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D . 体现君主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 19. (2023高一上·月考)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下诏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这表明宋神宗(   )
    A . 主张废除“海禁”政策 B . 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C . 产生“与民争利”的思想 D . 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 20. (2023高一上·月考)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加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 . 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 C . 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 . 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高一上·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三、论述题
  • 22. (2023高一上·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从而维护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从四大基本制度中选出两个,结合秦汉治乱兴衰的历史,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的两个基本制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