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共10分;11-40题每题2分,共60分;共计70分。)
  • 1.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宋高宗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以向金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
    A . 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 B . 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 C . 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D . 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
  • 2.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的完善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 政治中心的变迁
  • 3.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 . 评议国政是非 B . 宣扬理学道统 C . 培养科技人才 D . 引导地方风俗
  • 4.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
    A . 黄宗羲 B . 顾炎武 C . 王阳明 D . 朱熹
  • 5.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 . 明太祖加强皇权 B . 明朝的君相关系 C . 明成祖加强皇权 D . 明朝的皇权强化
  • 6.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
    A . 开放贸易制倭 B . 鼓励商业发展 C . 实行海禁政策 D . 打击海上走私
  • 7.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表为《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1393年

    1542年

    人口增减数

    增减比%

    北直隶

    1926595

    4568259

    2641644

    137.1

    山东

    5255876

    7187202

    2462326

    46.8

    福建

    3916869

    2111027

    —1805779

    —46.1

    广东

    3007932

    2052343

    —995589

    —31.8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遭遇到阻碍 B .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 . 南北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 D .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废弛
  • 8.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宋人的笔记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二虏(契丹、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上比汉唐,最为强盛。”由此可知辽、西夏( )
    A . 全面模仿实行北宋所有制度 B . 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 C . 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D . 保持民族特色并兼容汉文化
  • 9.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于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澈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 10.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  )
    A . 近代社会的前兆 B . 康乾盛世的辉煌 C . 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D . 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
  • 11.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 )
    A . 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B . 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 C .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 . 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
  • 12.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 .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B . 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 .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 .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 13.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皇明祖训》为明太祖主持编撰的典籍,其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守分勿动……朝廷即斩奸臣。”这一规定(  )
    A . 严禁大臣干预皇位继承 B . 旨在维护皇权的稳定性 C . 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体现 D . 确立兄终弟及继承制度
  • 14. (2023高二上·天津市期末) 明太祖积极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发布敕谕:“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康熙帝提出“中外一体”思想,强调满蒙汉藏回等民族“有如一体”。据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A . 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 . 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C . 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危机 D .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 15.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明清时期,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并称为“江南四大印刷中心”。扬州的印刷技术日臻完善,印制作品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尤以通俗小说、字画、艺术杂志为盛。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 活字印刷技术精进 B . 经济重心实现转移 C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 文化政策趋向宽松
  • 16. (2024高三下·广东模拟) 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 . 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 . 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 . 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 17.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下列对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解释合理的是(  )

    A . 带动了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 . 导致了人口向江浙地区集中 C .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D . 引发了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
  • 18.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隆庆间始议抽银……估验每一舶……该纳银若干……估税完后,贸易听其便。每年税银约四万余两备饷。”据此可推断,明隆庆年间(  )
    A . 海禁政策有所松弛 B . 广东是海关税收的主要来源 C . 仅有广州一口通商 D . 政府放弃对来华贸易的管控
  • 19.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  )

    A . 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B . 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 C . 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 D . 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
  • 20. (2024高三上·岳阳开学考) 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上腴之地,无不种烟”。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的说法。这种现象(  )
    A . 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B . 推动了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 C .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 助推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 21.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 .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 . 长途大额贸易和海外贸易频繁 C . 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的城市
  • 22.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1839年伦敦出版的英人所著《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从中得知英国人也有反对鸦片贸易的,坚定了他对‘良夷’‘奸夷’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敌营的政策”。据此可知,译书活动(  )
    A . 吸引了人们关注西方 B . 引发了国内士大夫阶层强烈反响 C . 有助于国内抗英斗争 D . 为国人维护主权提供国际法支持
  • 23.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

    上述两种观点(  )

    A . 不同的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B .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实质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C . 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全面 D .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 24.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
    A . 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 B . 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 . 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 D . 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 25. (2023高一上·阳江期末) 1847年12月,香港《中国邮报》社论指出:“为了要给外国制造品找到主顾,那就必须用低廉的售价去克服中国人喜爱土制品的偏好,并且五口通商方法直至现今为止,还是依靠少数经纪人为外国人沟通消费者,或与本地制造家相竞争的唯一中介人。”该社论反映了当时(  )
    A . 五口通商改变中国外贸布局 B . 英国谋求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C . 英国对华贸易仍居入超地位 D . 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依然牢固
  • 26.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浙江的宁波、定海、温州等地又被允许恢复出洋贸易,并在宁波设立统揽对外贸易事务的浙海关;但此后清政府推行的政策又使浙江对外贸易面临了致命打击;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宁波、杭州各地恢复了海外贸易,但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出洋贸易”的恢复得益于经世致用思想传播     ②“浙海关”与广州十三行均属于官方许可机构

    ③“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④“根本性变化”指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 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27.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表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统计。据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  )

    岁入项目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光绪十七年(1891)

    数目

    (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数目

    (库平两)

    占岁入比重

    位次

    地丁税

    32813340

    76.4%

    23666911

    26.39%

    盐税

    4985871

    11.62%

    7172430

    8%

    常关税

    4704814

    10.98%

    2588413

    2.58%

    海关税

       

    18206777

    20.30%

    厘金

       

    16316821

    18.20%

    岁入总数

    42504205

    89684858

    A . 农耕文明优势愈加明显 B . 区域经济的差异扩大 C . 国家转型面临一定困境 D .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 28.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对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的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清政府这一做法(   )
    A . 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 B . 表明其固有体制有所松动 C . 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 . 满足了侵略者的侵略要求
  • 29.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下图为1842—1856年中英双边正当贸易总值变化情况图。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A . 中国保持对英经济竞争优势 B .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外来商品 C . 英国对华侵略诉求日益增强 D . 协定关税未对外贸产生影响
  • 30.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也谈到史学研究应“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是“修己治人之实学”;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古必先通今”的观点。三位思想家的言论所体现的共同治史原则是(  )
    A . 以民为本 B . 史论结合 C . 重视考据 D . 经世致用
  • 31.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
    A . 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 . 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 C . 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 .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32. (2023高一上·阳江期末) 19世纪初,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到20年代,每两银子可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1600文铜钱才能兑换一两白银。对上述变化情况解读正确的是(  )
    A . 白银已取代铜钱的流通功能 B . 该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此趋势将大大加重百姓负担 D . 五口通商加剧银贵钱贱现象
  • 33. (2024高三下·威宁月考) 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  )
    A . 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 B . 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 C . 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D . 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
  • 34.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明清时期,特别是实行班匠银制度后,投放市场的手工业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手工业的商品值只占当时国内市场上商品总值的10%以内。(注:班匠银制度是手工业者纳银代役的制度)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营手工业发展迟缓 B .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 . 区域性商业活动减少 D . 农民赋役负担加重
  • 35.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创立到嘉庆初近百年间,诸儒讲学的主题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 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 . 清代民间教育逐渐兴起 C . 科举制度开始走向僵化 D . 意识形态控制渐趋严密
  • 36. (2024高一下·安庆开学考) 洪秀全幻想着“番第”(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第”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廷;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事实表明(  )
    A . 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 . 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D . 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 37.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表2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口(亿)

    1661年

    549

    0.2

    1685年

    608

    1.2

    1724年

    683

    1.5

    1812年

    791

    3.6

    表2

    A . 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 . 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 .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 38.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 . 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C . 传统经济形态正逐渐转型 D . 农村已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 39. (2023高三上·惠州) 清初在行政管理上,朝廷对蒙古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维吾尔地区实行伯克制,在西藏进行噶厦治政,对东北赫哲等民族则编设姓长、乡长,在西南、西北的一些民族中则采取土司制。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 B . 避免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C . 反映了民族平等观念 D . 照搬了历代治边政策的经验
  • 40.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广彩瓷器是清代瓷器兴盛的代表。清中期,广州瓷商从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和二次焙烧。广彩瓷的兴盛反映了清代(  )
    A . 西方技术逊色于中国工艺 B . 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 C . 海外贸易占据着主导地位 D . 外贸政策调整改变产业布局
二、非选择题  共30分
  • 41.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从此以往,这一政治体虽有分有合,“中国”的本部总是一个国体,而且文化与经济的共同体也是依附在“中国”这一观念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唐朝形势                                                                               清朝形势图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康熙说)朕缵承不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

    ——《清史稿·圣祖本纪三》

    (康熙说)朕统御天下,要以中外一体为务。

    ——《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8

    1. (1) 秦统一后建立的“政治体”在政治上有何重要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重要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 (2) 阅读材料二,与唐朝相比,清朝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位皇帝在民族观上的相似之处。他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哪些相同措施符合这一民族观念?
  • 42.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有识之志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所谓的“海权”理论源自早期殖民扩张,实质上是海上争霸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明代“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到新时代海防,体现了一脉相承的传统话语体系特质。当然,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海防力量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海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海防安全时承担着其他军兵种所不能承担的相应任务。

    ——摘编自高新生《试论新时代海防观及现代海防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海防观念的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