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市仁怀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
    A . 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 . 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 . 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 . 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 2.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据《诗经》记载,成汤时期”“正域彼四方”“奄有九有”;至武丁时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在此情况下,商统治者(     )
    A . 着力加强王权 B . 建立起集权统治 C . 以尹直辖地方 D . 实行了外服制度
  • 3.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贵族政治确立 B . 君主专制强化 C . 家国同构鲜明 D . 中央集权形成
  • 4.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西周时期,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孔子也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这些反映了先秦(       )
    A . 反思三代政治体制 B .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C . 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D . 践行天赋人权思想
  • 5.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春秋时期,“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晋、楚等诸侯国开始出现郡县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实行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制度。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 高度集权体制的建立过程 B . 郡县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渊源 C . 秦国的政治制度较为落后 D . 郡县制的稳定性优于分封制
  • 6.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 . 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 . 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 . 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 . 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 7.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

    分类

    主要形式

    御用公文

    制、诏、策、敕(戒)书等

    官僚奏疏

    章、奏、表、驳议等

    行移公文

    檄书、书、府书、记、爱书、变事书、奔命书、报书、举书、劾状等

    管理公文

    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迹簿、受奉名籍、钱谷出入簿、文书收发记录、财务登记簿等

    A . 官员文化水平较高 B . 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 C .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 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
  • 8. (2024高二下·赵县期中) 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
    A . 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 . 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 . 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 . 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 9.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主父偃、桑弘羊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 . 便利了中央集权加强 B . 任职变迁取决于皇帝喜好 C . 实现君权相权的平衡 D . 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 10. (2023高三上·潮阳期中) 东汉晚期,“州”成为郡、县以上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至隋文帝时期,在地方“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东汉和隋朝地方行政体制两次变革均(    )
    A . 适应了国家管理需要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权 D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11. (2024高二下·富裕期末) 唐朝时,中书、门下同处北面宫城,共掌机要,二位一体,所以通谓“北省”或“两省”。后中书省曾一度改称西台,门下省改称东台,两省左右对称,东西相属。这种建制构型(     )
    A . 为分权制衡提供了便利条件 B . 以密切中央部门的联系为出发点 C . 有助于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 . 有利于强化集体宰相的行政能力
  • 12.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下图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观目的是(       )

    A .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 . 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 . 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 13. (2023高一上·椒江期中) 北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的参与设计和更革下,官、职、差遣分离,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形成事任分立的相互维系态势;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及此后的三省体制改革中,中书门下体制中决策过程出令与审核逐渐分离。这些调整(       )
    A . 降低了中央决策与行政效能 B . 反映出体制变动具有随意性 C . 加剧了地方冗官冗员的现象 D . 适应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 14. (2023高一上·百色期末) 明朝万历初年,在张居正当国的十年里,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 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 据此可知,当时( )
    A . 皇权受到制约 B . 丞相制度复兴 C . 内阁权势很大 D . 中枢决策异变
  • 15. (2023高一上·西安期末) 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
    A . 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 . 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 C . 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 .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16.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省、道、县级等行政机构的存废进行了讨论,最终否定了当时呼声最高的联邦制方案,也否定了废省的方案,而是强调省之区域暂时维持现状。这一决定(     )
    A . 有助于稳定革命后的社会秩序 B . 加速了南北和谈进程 C . 强化了临时政府的地方管治权 D . 重塑了民主共和政体
  • 17. (2024高二上·龙泉驿月考) 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内阁总理的人选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后,全部内阁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而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内阁阁员都是经过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     )
    A . 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 B . 总统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 . 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 D . 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 18. (2024高三上·湖北月考) 民国初年政治性党派有312个,而且“几乎所有的西方政党类型都可在中国找到”。在这些党派中,具有健全政纲或具体政纲者不过35个。这些党派提出的政纲多数趋同,其中提出最多者为“振兴实业”与“普及教育”。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 近代教育迅速发展 C . 政党政治尚不成熟 D . 民主意识有待提升
  • 19. (2024高二上·长春月考)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规定:国民党对于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独负全责”;必须是“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衙行三民主义”者,“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这反映出国民党“训政”的实质是(     )
    A . 主权在民 B . 独裁专制 C . 以党治国 D . 法律至上
  • 20.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1932-1934年,湘赣苏区通过立法建立土地税制,在规范税务管理基础上依法征收谷税。此外,还通过发行革命公债进行公债借谷、行销谷子期票收买谷子等。这些举措的实施(     )
    A . 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 . 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收入 C . 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 . 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建设
  • 21.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有必要设计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又不同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即新民主主义的“政体”。这种政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国民大会、省民大会、县民大会、区民大会直至乡民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 . 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 C . 注重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D . 致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22. (2023高二上·长春期中) 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凡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规定( )
    A . 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B . 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抗战区的力量 C . 反映出中共开始重视民众在抗战中的作用 D .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 23.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统一战线不断变迁(见如表)。统一战线的变迁彰显了(     )

    1922—1927年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良好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

    1927—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所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A . 群众路线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B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动 C . 中共控制革命斗争的领导权 D . 中共适时地调整阶级基础
  • 24.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指示,规定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内容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同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协商后,分别予以禁止、撤除、更改或封存”。这一规定旨在(       )
    A . 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B . 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 . 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差距 D .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形成
  • 25.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 . 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C .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 26. (2024高二上·仁怀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重大制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政治制度

    初创时期

    后期

    分封制

    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要定期向周天子进贡、服从命令、拱卫王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废除丞相制度,增设军机处

    科举制度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后又增设武举和殿试

    1. (1) 请补写出材料二表中①、②、③的内容。
    2. (2) 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项政治制度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